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张载名言-「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张横渠

张载名言-「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张横渠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25 17:34:28
阅读:
最新资讯《张载名言-「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张横渠》主要内容是-张载名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出自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概括为“横渠四句”。那么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竟能让横渠先生发出这样的传世名言?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并和墨家并称为显学。之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儒家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一直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提出了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重要的儒家理论。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汉朝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改元建隆。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


景德元年(1004),宋战胜辽,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宋辽的这次结盟令中国北方有了一些安宁,后世称这次结盟为“澶渊之盟”。


之后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造成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这种比较开明的政治为他朝罕有,也为宋朝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而北宋大家张载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人物。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


张载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范仲淹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范仲淹非常欣赏张载对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建议,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他认为张载虽然对国家的军政大事非常感兴趣,但是他更适合去作为一名儒生,不必在领兵打仗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专心在儒学之上下功夫,一定可成就一番大器。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然感到不甚满意,于是博览佛学、道家名著经典,觉得这些书籍还是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于是又从新拾起了儒家的学说,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佛、道、儒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张载在三十八岁的时候赴汴京(今开封)赶考,当时乃是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等待皇帝诏命安排的时候,张载受到宰相文彦博的支持,在开封府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期间遇到了程氏兄弟程颢、程颐,张载是程氏兄弟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程氏兄弟对《易经》的见解,然后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程氏兄弟由此在京中名声大震。然而在同程氏兄弟谈论道学的要义后,他又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求得道义,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再值得追求,抛弃所有曾经研习过的学说,专心致志学道,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精神。其著作《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张载进士及第之后,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在做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 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他发出的教告,即使不识字的人和儿童都没有不知道的。在渭州,他与环庆路经略使蔡挺的关系很好,深受蔡挺的尊重和信任,军府大小之事,都要向他咨询。他曾说服蔡挺在大灾之年取军资数万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还提出罢除戍兵(中央军)换防,招募当地人取代等建议。他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了军事政治才能。


后来御史中丞吕公著向宋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非常满意,想派他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做事。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吗?”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张载上奏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不久被派往浙东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毕回朝。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辞官回到横渠。


张载回到横渠之后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者,他写下了《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张贴于大门两侧。张载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持着遗迹,并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后来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认为张载的学术承继古代圣贤的思想,可以用来复兴古礼矫正风化,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不愿意错过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的机会,便带病入京。宋神宗任用张载担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职)。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宋神宗应允之后便下诏礼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满朝大臣唯有张载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的行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乞加赠恤。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


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上。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北宋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范范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