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你可能不知道,但却是读了就能记住,读了就会喜欢!
元结这个名字,我们可能都觉得陌生,因为他的作品多已散佚。但是,在唐代的文坛上,他的地位却是很高。元结的诗多为古风,质朴淳厚,平淡自然,雄健遒劲,誉与陈子昂、陶渊明并提;文章短小精悍,笔锋犀利,意象超拔,发人省醒,被看作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先驱。
陶渊明
我们知道,唐朝的很多诗人都曾是神童。李白“五岁通六甲”,李贺七岁成诗,他们十五岁时都已经名满天下,以诗会友了。但元结不然,他十五岁还不曾识字,十七岁才开始折节读书。天宝年间考中了进士,也做了官。“安史之乱”爆发,元结奋力抗敌,连败叛军,保全了十五座城池免遭涂炭,这可不是李白“为君谈笑静胡沙”的纸上谈兵。一介书生,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实属不易。
元结为官又很爱民如子。他在任道州刺史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道州人口由战乱前的四万户,锐减到四千户,真是十不存一。但朝廷却催征繁重的徭役、赋税,更下了死命令——若收缴不力,将革职查办。关键时刻,元结宁愿罢官,也要保护百姓,并做《舂陵行》明志。他的这一义举受到杜甫等大批文人的赞赏,称他让“万物吐气,天下少安”。
元结不但抗敌一马当先,为官爱惜民意,同时也是个怡情山水,很有生活情趣的乐观达人。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漫叟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戏醉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偏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石鱼湖就在道州,本就是一个很不出名的湖。因水面上有块像鱼一样的大石头而得名。这块石头上面有一部分凹陷,里面可以藏酒,石头周围还有一些小石块,可以当座位坐人,小船也可以在湖面与石鱼间穿梭来往。所以,元结有空儿就在这里摆场子,呼朋唤友,饮酒作乐,好不热闹。
这首诗之前,元结还做了个序。大意是:我拿公田的米酿了些酒,然后把酒运到石鱼湖藏在石头里。休息时就来喝,喝到微醉时,我就伸长胳膊到石鱼中拿酒,再让小船载着酒分给坐在石头上的朋友,让他们和我一醉方休。此时,我就感觉像在洞庭湖,身倚巴丘,在君山上举杯,朋友们坐在洞庭湖边,小船在风浪中来来往往,为大家添酒,于是作了这首醉歌,歌咏此事。
其实就是普通的小湖,普通的景致。但是,经过元结的改造和整理,再加上文人丰富的想象,就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变”成了驰名天下的浩荡洞庭。
全诗四句话,四层意思,题为“醉歌”,全诗皆“醉”意盎然。
一、 写山水之美。
一个小小的石鱼湖,在我看来就是洞庭湖,夏日湖水上涨,石鱼就像君山样苍绿。把石鱼湖比做洞庭湖,把石鱼比做君山,诗句浅显,夏日少有的清凉扑面而来,让人感觉清新愉悦。
二、 接着写人。
徜徉在山水间的是些什么人呢?是一群酒徒。他们以山谷当酒杯,拿湖水作酒池,团团围坐在湖中的小岛上痛饮狂欢。良辰美景,赏心悦目,意气相投,指点江山,真是惬意至极。
三、 尽管天不作美,连日风雨,白浪滔天,但这些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小船仍然乘风破浪,把酒送到酒徒面前。和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相比,人家那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但元结这里确是“乘风破浪”的送酒,显得太没有积极、深刻意义了吧?其实,“乘风破浪”地送酒,就是“乘风破浪”地追求快乐,这就是元结的人生豪情,这就是元结的人生态度!
四、 此时的主人手拿长瓢,稳坐于巴丘上,为客人们一一斟酒,尽情畅饮吧!把平日的愁闷都驱散掉!
这里不是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般豪放;也不似李贺“玻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样奢华,这里是平常的,甚至有些寒酸的。但却是最真实的情感,最快乐的感受。而这种“愁”也绝没有“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愤懑;更不是“酒不到刘伶坟上土”的悲凉。纵观全诗,哪里有愁,就是有,那“愁”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愁,“轻”愁,这种愁来得快,也散的快。人都有这样的“小”愁,也才有这样的小快乐,也才有这样的真快乐。与友同乐,与民同乐,这就是元结快乐的人生!这就是元结旷达的情怀!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勾勒景物,无需辞藻,未用雕琢,语言朴素,感情真实,充满情趣。句型与语气,取之于民歌,句句换韵,朗朗上口,方便记忆。真是读了就能记住,读了就很喜欢。
- 上一篇:哲理古语-10句古语:凝先贤智慧,长天地正气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