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折节读书-曾国藩:一部儒学成大业,读书成就将帅才

折节读书-曾国藩:一部儒学成大业,读书成就将帅才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01 20:54:36
阅读:
最新资讯《折节读书-曾国藩:一部儒学成大业,读书成就将帅才》主要内容是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誓师起义。天国军队摧枯拉朽,清军八旗一触即溃,朝无可用之将,外无可用之兵,大清江山危如累卵。无奈之下,咸丰帝一纸诏谕,令各地士绅组织乡勇,联乡自保。-折节读书,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誓师起义。


天国军队摧枯拉朽,清军八旗一触即溃,朝无可用之将,外无可用之兵,大清江山危如累卵。


无奈之下,咸丰帝一纸诏谕,令各地士绅组织乡勇,联乡自保。


谁出想不到,一个无能皇帝的无奈下策,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观:一群原本潦倒的书生,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在刀光剑影的战争中,为将为帅,创下不世之功。


莫笑寒士读书苦,一朝风云天下雄。


01、 两部檄文竞逐鹿,运筹还须读书人

1852年6月,东王杨秀清与西王萧朝贵联合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檄文,声讨清王朝。


这篇檄文慷慨激昂,洋洋洒洒,从满人的穿着、语言、满汉不两立等观点出发,够犀利,够深刻,也够有气势,确实起到了乱敌军心,振我士气的效果。


以太平天国的恢宏气势,梨庭扫雪,勒马燕山亦是指日可待的了。


历史真的很有意思,凡是风起云涌之时,必是英雄辈出之日。


曾国藩出山了,而且成了太平天国的克星。


更要命的是,曾国藩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书生。


如果不是太平天国,曾国藩也就是朝廷里一个文官而已。


正是太平天国,给一介书生曾国藩提供了一个绝世难逢的机会,让他建不世之功,立举世大业,成一代完人。


文人的厉害之处在于,知道怎样争取人心,出兵之初,针对杨秀清的讨清檄文,曾国藩捉笔泼墨,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历数太平天国烧文庙,砸圣像,捣宗寺,"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


"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翻译成白话:


将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礼仪、人伦和《诗经》、《书经》的典制,一举扫除净尽,这不只是我大清朝的巨变,实在也开天辟地以来,天地的伤痛,孔子、孟子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痛心的事。


凡是读过书、认识字的人,又怎么可以袖手旁观,不起来对此有所作为呢?


杨秀清的檄文站在满汉两个民族的高度,一个朝代的长度。


曾国藩的檄文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几千年历史的长度。


胸中经纬手中笔,江河万里水淊淊。


巧取攻守,收放自如,优劣成败,孰几可分矣!


在曾国藩看来,太平天国是一块磨刀石,天下的书生尽可以用这块磨刀石来砥砺自己。


一句话:现在正是读书人大展鸿图的时代,逆风而起,大有可为。


没有太平天国,就没有湘军;


没有天国的五大王,也就没有湘军的十名将;


没有洪天王,也就没有曾大帅。


读书可以识字,可以悟道,


可以拓展自己的格局,雄浑自己的胸怀,


可以放眼世界,廓揽天下。


曾国藩做到了,并且影响和成就了一大批寒士书生。


02、 让读书寒士走上历史舞台

曾国藩起兵之初,太平天国正锐不可挡。


身为湘军统帅,曾国藩看到绿营将领无人可用,汉人卿相中亦乏妙选,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启用读书人带兵。


从来带兵皆出身行伍,但曾国藩悟道精深,决意不悔。


之前,因为喜欢读书,曾国藩结识了不少当时的奇才。


仅在湖南有"小亮"之称的刘蓉、"今亮"之称的左宗棠、"老亮"之称的罗泽南,还有郭嵩焘、江忠源等一大批优秀人物。


曾国藩从历史里汲取谋略,他效周文王礼聘姜子牙,刘皇叔三请诸葛亮的故事,陆续请出了如彭玉麟一类饱读读书,胸有志向的寒士书生。


一时间,湘军上下聚集了大批读书人,曾国藩当年的抱道君子、读书同学、门生学子纷纷聚集其旗下,可谓慰为大观。


将为寒士,勇为农民,曾国藩开创了近代史上"士人领山农,个个争英雄"的崭新局面。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有人独识君?


自诩"今亮"的左宗棠,少有大志,23岁结婚时,自撰一联挂在新房:"身无半亩,必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心高气傲却屡次会试不中,只好做了一个落魄的教书先生,辗转多地,直到48岁,湘军起,延请入幕府,之后才情尽现,累积殊功。


天下英才,尽皆聚于湘军,哪儿还有大业不成的道理?


对各级将领,曾国藩用读书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秉忠义,有抱负,蕴血性,敢担当。


太平天国给了读书人一个机会;


曾国藩给读书人搭了一个舞台;


一批儒学在脑,抱负在胸的书生,得以走出寒舍,一展惊鸿之才。


军前试拔龙泉剑,敢问谁人可试锋?


展翅的丑小鸭,才能成为白天鹅;


勇于从悬崖边起飞的雏鸟,才能称为雄鹰;


风凭借力,顺势而为,才能登上历史的舞台。


曾国藩会说:感谢洪秀全,能让我鲲鹏展翅;


湘军将领会说:感谢太平天国,把我砥砺成一把横扫千军的利剑。


看似神话的故事,在那个特别的时代,都发生了,也都实现了。


03儒学可修身,更是精奥兵法

由书生而将帅的湘军将领,在战场上的谋略和勇猛,让所有人瞠目。罗泽南,出山之前是一个标准的书生,在湖南老家研读理学经世,领兵后,他融学问于兵事,神勇无比,屡战屡胜。


罗泽南认为,兵事乃儒学至精,兵学与儒学有着天然联系,二者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他汲取儒学经典《左传》中《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思想,和理学的"主静"结合起来,从而捉摸出了一种独特战法,叫作以静制动。


岳州之战中,罗泽南把由他指挥的一千人马分成两档,一档五百人负责守营,一档五百人负责出击。在太平军向大桥攻来时,任凭对方再怎么鼓噪,五百人也不动声色,只用枪炮进行还击,使太平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逐渐从"一鼓作气"沦落到"三而竭"。


太平军仍不断推进,当推进到与防守阵地仅一丈距离时,湘军的另外五百人突然跃出,猛烈反击。


几个回合下来,太平军被杀伤无数,只能无功而返。


决定"以静制动"最后成效的,还是勇气。


他在战场上丝毫不顾生死,"披衣拍胸,以当炮子",我的胸口就是枪靶,你们有种就朝这里来吧。


有罗泽南这样的带兵之将,湘军官兵当然个个争先,防守的豁出死命"扎硬寨",出击的也敢于以寡敌众"打硬仗"。


岳州一战,罗泽南以千人击退万人,太平军的九座大营被其全部击破。


和罗泽南一样,湘军将领都是有坚定忠君理学思想的读书人,读书人的特性造就了湘军的特点:打仗灵活性差,但都有书呆子的朴拙气,敢打硬仗、恶仗、呆仗,宁死而不屈。


这批将领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广搜博取,以求治国用兵之道。


湘军将领郭嵩焘曾说:"军兴以来,湘人起文学任将帅,肩项相望。一时武健强力,多知折节读书。军行所至,闻弦歌之声。"


大批湘军将领多是从"一介书生"、"布衣寒士"而投笔从戎,从文书、幕僚或中下级军官,一跃而成为统兵作战、独当一面的高级将帅,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书生是什么?


书生是蛰伏于江河湖海中的龙,静静地等着世上的风云雷电。


书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这批贫寒的书生,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恢宏大剧,给历来落寞的书生,戴上了镶着五彩的光环。


细数湘军将与帅,原来都是读书人


70年后,湘江边,一个个子高挑,面容俊朗的青年书生,望着淊淊江水,挥笔写下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


河流景观与傍晚的天空


之后,他和他的战友们为了这个民族,成就了一番改天换地的惊天伟业。


与这些曾经的书生相比,我们真的感慨万千:


有过那么多的潮起潮落,我们总是胆怯;


有过那么多的风起云涌,我们总是观望;


有过那么多的惊涛拍岸,我们总是犹豫


曾国藩和那些湘军将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苦读悟道,学以致用;收拾山河,还须书生。

用一首小诗结束此文,与诸君共勉:霜打君山枫叶红,湘江岸阔正潮平。


莫道书生无一用,展卷品茶说湘军。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