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绅,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感觉很陌生,他是一位唐代的著名诗人。如果告诉你,李绅就是《悯农》的作者,应该就有些人知道了。如果再诵读一下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时候估计连三岁孩子都会对他产生一种亲切感。每次读这首诗,都能体会到李绅对农民辛苦劳作的深深同情之情,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用这首诗来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告诉孩子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
还有些人知道前面那首是《悯农 (其一)》,另外还有一首是《悯农 (其二)》。在现在的二年级语文课本上就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却被剥削的一干二净。最后,自己都吃不饱肚子甚至有饿死的现象。从这诗里又读出了李绅对当时社会存在着不满的情绪。
这两首千古流芳的诗句,让我们自然而然的断定出:它的作者一定是一个能体会民间疾苦、同情百姓、敢于说出真话,品行正直、生活朴素充满着正能量的人。而了解了他的相关历史之后才知道,历史上的真实的他和我们的想象实在是相差甚远。
李绅六岁时丧父,跟随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自己幼年生活经历,十五岁的时候目睹农民每日劳作在田间的艰辛,却还食不饱腹,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这些感叹应该是李绅发自内心的感觉。所以那时的李绅应该和我们想象中的一样。
因为写了《悯农》这首诗,他的同窗好友以诗中内容大有对朝廷不满为由告到了皇帝那里,诬陷李绅写反诗,希望能换得皇帝的欢心。幸亏武宗皇帝不是一个昏君,他非但没有治李绅的罪,反而非常喜欢李绅。对他能够体恤民间的疾苦表示赞赏。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自然仕途之路顺风顺水。
但是,人总是会变的,有的人有好变坏,有的人由坏变好,李绅属于后者。当了官的李绅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他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不在感慨农夫的不易,不再爱民。那个写下了悯农的李绅,已是面目全非。他在生活上变得奢侈,在官场上热心追功求利,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惜成为一个鱼肉百姓的贪官。他也早就忘了,自己曾经是那个在田间悲叹的少年!
有一个关于他的传闻,说他特别的喜欢吃鸡的舌头。为了能烧出一盘鸡舌,他家的后院被宰杀的鸡都能堆成小山。可想而知,他的生活有多么骄奢了。
为了给朝廷提供珍稀的贡品,在冰天雪地的时候,逼迫百姓在河里挖蛤蜊,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 那个曾经站在田间为农民的疾苦感伤的年轻人,估计自己都没有想到为官之后的他会变成这个样子。
可惜的是,他非但没有自省的态度,反而变本加厉的卷入了牛党之争中。为了讨好李党的头头,他强行处死了罪不至死的县尉吴湘。李绅的这些让人不齿的罪恶行为,最后受到了朝廷的惩罚,子孙后代也都不能当官了。
李绅的诗篇留在了史册,他的罪恶也被人同样被人记入了史册之中。想想当年那个敢于打抱不平的李绅,是多么的让人钦佩,而为官后的李绅,却是又那么让人深感憎恶。《悯农》里流露出的感情应该是李绅最真挚的感情,为官后显露出的丑态也同样是李绅最真实的表现,这样天壤之别的区别,或许是因为官场上的权利和金钱的诱惑太大。那些纸醉金迷的官场生涯,最终腐蚀他的初心和本真。
设想一下,如果李绅够经得住那些诱惑,用手中的权利和自己的才华为百姓造福,为国家出力的话,他的人生一定会和他的诗篇一样被后人所传颂。他的子孙也会以他为荣,更不会受到世代不能为官这样的惩罚。
现在看来,那些能体恤民生、造福于民、初心不改的清官比如:包拯、海瑞之人,该有多么值得人尊敬了。身在官场之中,却能一直清清白白的为官、干干净净的做人,是多难能可贵的事情。
出淤泥而不染,入官场而不贪。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洁君子,才是我们现代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