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直”现在看来二者只是下部两点的区别,其实在古文字中二者却是天壤之别,完全没有任何关联。“直”和“真”甲骨文金文字形对比如下:
图一
从甲骨文字形看,“真”和“直”区别一目了然,“真”由“匕”和“鼎”构形,“直”为“目”和一条笔直的竖线组合而成。“直”字从目,从丨,合而释之为用目测量某种东西,使之保持直线,这种会意造字的角度非常简洁且切中要害,抓住眼睛和直线。
“直”字字形显豁,基本无争议,只是后来到了金文进一步繁化,增加了L形的测量矩尺;而且目上直线又多了一点,有提示指事作用,明确该字的意义在直线上。至篆书直线上的点变为横。字形如下:
图二
而“真”字则一直都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真”字从鼎,从人,会人拿匕从鼎里取美食之意,“人”也表声。这种观点认为“美食美味”为“真”之本义。另一种观点认为,“真”字上部由“化”省,下部为鼎,“鼎”字的意义表示用鼎里的炭火烤龟甲兽骨而进行占卜,整字的意义就是占卜后的结果变为了现实。
总之,以上两种观点分歧还是比较大的,“真”字原始义为“美食美味”还是“占卜结果成为现实”?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让人绞尽脑汁,问题的解决往往会牵扯更多的头绪。古人造字的意图、要表达的初始意义、每个字里隐藏着古人的思维、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些因素都可能是古文字里所隐藏的秘密。
“真”与“贞”的字形比对以及意义渊源
为了搞清楚“真”字的身份和意义,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贞”字,因“贞”字不但在读音上与“真”相近,而且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上也比较相近。
图三
通过字形对比,我们可见“真”与“贞”字形极为相似,甲骨文“贞”与金文“真”下部同。金文“贞”上与“真”上略异,这是后来二字分化相区别的结果。因此,“真”当是从“贞”字分化而来。
“贞”“真”既然同源,那么二者就不仅音同或音近,意义也应具有相关性。二者的读音至今仍相通,意义上的相关性从何说起呢?意义上的相关与二者具有公共的形旁密不可分,从字形看,二者均有“鼎”形。
“贞”字的初文为鼎字,在甲骨文中“鼎”常被借用来作“贞”,上图三中的“贞”字即与鼎字同。后来才在“鼎”上加“卜”造出专字,专字从西周开始普遍使用。《说文》对“贞”字的解释以篆书为准,字形分析并不可信。
《说文》曰:“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一曰鼎省声。”
“贞”字借用鼎字,且后来以“鼎”为构形部件,或许跟占卜时使用鼎中的炭火烧烤龟甲兽骨而进行占卜有关。
“贞人”根据兽骨的裂缝进行占卜,且完全遵照占卜的结果去执行,贞人的这种做法后来也成了“贞”字的引申义,即“坚定”之意。
“真”字由“贞”字分化而来,那“真”字在意义上与“鼎”有何关系呢?
“真”的意义渊源及其与“鼎”的关系
《说文解字》:“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从目、从乚,八所以乘载也。”
由于占有资料有限,许氏所说难免主观臆测,甚至难免荒唐,“真”所释尤为甚。从金文字形分析,我们明显看出“真”从“鼎”,其与“贞”的区别在于“鼎”上的字形。“贞”字金文上为“卜”字,而“真”字上似“匕”字。从器物铭文可见,“真”上基本可以确定为类似“匕”的字形。字形图如下:
(参1)
“真”字意义较为虚化,因此其产生相对较晚,至金文方“真”字字形。但是,我们不能依据所见“真”字字形上为“匕”字,便以“匕”字来解释“真”字。
有学者便认为:“真”从构形看,从鼎,从匕,其义便是人持匕从鼎里取美食之意。由此便认为“真”的本义为“美食美味”。这种解释曲折迂回,字形也只见“匕”不见人(或手)取物之状。
若从“贞”“真”二字同源的角度解释,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上文交代“真”从“贞”分化而来,“真”上之“匕”最可能是用来与“贞”上之“卜”做区分为做出的字形上的变化。因同源二者在意义上有关联性,“贞”之本义与卜兆有关。卜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卜兆结果的真实性,贞人不能脱离卜兆的结果而臆测编造。因此,“真”的本义当为“真实”,后来又引申本来、故有、真实、诚实之意。
通过“贞”与“真”,猜想“贞人”与“真人”的渊源关系
讨论了“贞”和“真”,我们顺便讨论一下“贞人”和“真人”。
“贞人”殷商时期为王和贵族占卜的官吏,当时王公贵族基本事事都要占卜,因此“贞人”受到了商王的崇信。对“贞人”来说,最能显示其重要性的是,商王在处理国家大事之时也要参照甚至遵照贞人的占卜。“贞人”当时应该是被称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之人,几乎成了无所不能之人。
后来“贞人”的权力日益膨胀,他们甚至借用诸神的名义对王室大臣或者贵族指手画脚,企图通过神的名义控制朝政大权。关于“贞人”的权力晁福林做了比较精准的评价(参2):
贞人是神权的体现者,由贞人沟通神与人的联系。贞人可以宣告神命,他们在殷代政治生活中是举足轻重的。
作为与“贞”字有着渊源关系的“真”字,“真人”大概承继了“贞人”能通达神明,知晓天文预知未来的强大功能。“真人”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的道家学说,指称五大道之人。《庄子·大宗师》一书阐述如下:
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可见,“真人”是指那些不惧水火、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异于常人者。他们存养本性,超然物外。不同于“贞人”,“真人”已经开始神化,大约到了汉晋之时,“真人”开始在神仙体系中有了位置,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
最后的总结
“真”与“直”古字形没有相似性,如今相近是汉字发展讹变简化的结果,“真”由“卜”和“鼎”组合而成,是“贞”的分化字,卜兆遵循结果事实,不能臆测编造,因此本义为“真实”。后来“真”又引申出本来、故有、真实、诚实之意。“贞人”与“真人”有着相近的含义,“真人”意义后来更加神化。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期待与您交流国学,非常感谢!
***建议我国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之外单独开设汉字文化课程,汉字融合了绘画、历史、文化、社会、逻辑等多门学问。参考文献:
1.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575页。
2.晁福林,《试论殷代的王权与神权》,《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