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为什么要杀?如果我做皇帝,我肯定善待所有功臣,一定能让我的国家非常强大。”
如果你像上面那样去想,那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自己有强大的能力和自信心,第二种,你是个傻子。
什么叫功高震主?你立了功,没事,无所谓。但是你立了大功,舆论全都在你身上,让皇上都有一种无法掌控的感觉,这就叫功高震主。而真正到这个地步的话,这功臣就危险了。我们比较熟悉的,郭子仪,岳飞,都是例子。
有人说韩信。其实韩信不是“功高震主”了,他是更加“过分”的真正的“功高盖主”。如果说别人对于刘邦只是不够尊敬和不好掌控,那韩信用兵、用人和打仗的综合能力,是真正让刘邦感受到了威胁和恐惧。
平民出身的皇帝,天生带有一种不自信。他们没有自信能够阅读所有手下的心思,没有自信能够通过怀柔的手段让手下心悦诚服,而从一开始陪伴他成长起来的功臣,对他也没有真正对于主子的那种敬畏之心。最重要的,他们没有根深蒂固的支持者。
但士族出身的皇帝不同。天生的优越感带来了初始的地位差距和先天的自信心。举几个例子:刘秀是一路杀下来重新打成皇帝的,但他本就是西汉皇室后代,先天有优越感,他的那些手下对于他来说很好掌控;李世民是篡位者,但他没有杀跟着他一起兵变的功臣,因为他本就是皇子,他地位向来尊崇,他有信心摆平所有手下;老朱皇帝的儿子朱棣,发动兵变更不用说,但他也不用像自己父亲那样大开杀戒了,因为他的威严和掌控他人的自信,已经没有人能够挑战了。
玄武门之变
然而,在当时,只有一人看出了诸葛亮决策的失
您又问了,那刘病已和霍光怎么说?很简单,刘询虽是正统,但自幼便没有享受皇子待遇,甚至遭受过牢狱之灾。何况霍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臣,这棵大树是真正根深蒂固地威胁着汉宣帝的王权,不可不除。上述郭子仪、岳飞等人,侍奉的不也是生下来就是王权贵胄的主子吗?他们的主子,不中用罢了。
刘邦、朱元璋两位,当上皇帝之后开始杀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用功臣。刘秀李世民朱棣,不杀功臣。归根结底,造成差异的原因,可以如下解释——
世族门阀出身的基本不怎么杀功臣,他们对自己或者干脆说对身后的宗族势力有信心;反之,底层出的帝王大都生前杀一大把能臣悍将,或者贬去一批正直功臣,等后世之君再启用,让他们感激涕零。如果不杀掉一批,后世之君能力有限,威望更虚,又没宗族势力扶持,真的压制不住。
但是,殊途同归,完全不一样的两种处理方式,却有一样的目的。杀也好,遣也好,用也好,都是基于个人综合能力的基础上,为了王权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