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揣着格律读唐诗(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文/云梦
【作者简介】云梦,本名陈奇智,江南浔阳人氏。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前篇和大家一起回顾了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过程,从四言体到五言体,再到七言体,以及格律诗的诞生,并在唐朝达到鼎盛而登峰造极,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美轮美奂的诗歌宝库,滋养了后世的诗歌文学。
前面说过,诗经的诗三百,其实就是三百首歌词;即使到了秦汉的乐府诗,也多半是用来歌唱的。随着语言的丰富,文学的发展,诗逐渐从歌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尽管如此,诗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有了歌的特性,即音乐性。
诗的音乐性,在于节奏、声调和押韵。节奏是一个句子种词语的节点和结构;声调就是我们说的四声;韵也叫韵脚,也就是一个诗句里最后的那个字,所以叫作“韵脚”。不管是句句押韵,还是隔句押韵,或者是数句一韵,无论是配乐而歌还是单独吟诵,都不离相同的韵脚,在音律上都成为一条主线。
诗从歌中独立出来以后,虽然不再只以唱的方式表现,却有了“吟”,即介乎唱与读诵之间,似唱似诵。所以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
唐代格律诗的出现,不但通过平仄的“相间”“相对”和“相粘”,极大地丰富了诗的音乐性;同时,因为句数固定,字数固定,整首诗诗句整齐,而发展了诗的形式美;而每一联上下句的结构相同,尤其是对仗句,大大提升了诗的内在结构对称美,并催生了唐诗特有的意境美,更将中国诗歌艺术推向了顶峰。
我们再来温习一下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前篇说过,七律押平韵,一般首句即起韵
“一般”,就是说允许有例外,如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春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七律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安史之乱快结束了,那时杜甫52岁,在四川。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洛阳)。”而官军收复的河南河北 ,就包括杜甫的家园所在地洛阳。杜甫听到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乡,连回家的路线都想好了。这首诗很好懂,就不多解释了。首句不入韵,是仄起仄收;中间两联对仗不但工整,而且极其平易,又自然贴切。尤其是尾联中,从巴峡到巫峡用了一个“穿”字,从襄阳到洛阳则用了一个“向”字,用得非常的精准生动。
五律,即是五言律诗,句数还是八句,每句的字数则是五个
从平仄上说,即是把七律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去掉头两个字。只是,在七言律中,平仄的变化有三到四个,而五言律中,就只有二到三个;在平仄宽松政策里,也只能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在“不论”中,很容易犯“孤平”。
仄仄 平平 仄——仄起仄收
平平 仄仄 平——平起平收
平平平 仄仄 ——平起仄收
仄仄仄 平平 ——仄起平收
五言律,一般首句不入韵。也可以首句入韵;其他的规则也如七律。
我们还是来读李杜的五律吧。
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仄仄平平仄
危樯独夜舟。平平仄仄平
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名岂文章著,仄仄平平仄
官应老病休。平平仄仄平
飘飘何所似,平平平仄仄
天地一沙鸥。仄仄仄平平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依靠至交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严武,没想到四月份,严武突然患病死了,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也失业了,于是携家带口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在旅途中写了这首诗。
首联从岸上微风中的细草,写夜晚到江中的孤舟——这是“起”;颔联是对仗句,把视野拓展了,承接着首联中的“夜”,写星空映照下的平野显得那么开阔,倒映在江水中的月亮像是随着流水涌出来——这是“承”,颈联也是对仗句,转到写自己诗名和病体——这是“转”;尾联感慨自己,像是毫无依靠的一只沙鸥在空寂中漂泊——这是“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自己也艰难困顿,“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基本上是他中晚年生活的写照。
杜甫是个实在人,他写的律绝都很规整,起承转合也很鲜明周到;对仗句不但工整,而且极有意蕴,炼字功夫登峰造极。所以才被称为“诗圣”!诗句中的星“垂”和月“涌”,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没有别的字能够代替的。今人若想学格律诗形式,杜甫的诗是最好的范本。
我们再来读读李白的一首五律《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平平平仄仄
西下峨眉峰。仄仄仄平平
为我一挥手,仄仄平平仄
如听万壑松。平平仄仄平
客心洗流水,平平平仄仄
馀响入霜钟。仄仄仄平平
不觉碧山暮,仄仄平平仄
秋云暗几重。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是写听一位来自峨眉山的僧人弹琴的。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意识中,古琴乐是最高雅的,有文人琴、僧家琴和道家琴。而一般的民间,特别是烟花柳巷,都是琵琶或者筝。绿绮,本是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的琴名,就如蔡邕的“焦尾”,孔子的“仲尼”,楚王的“绕梁”,都是琴名。诗中的“绿绮”并非司马相如的绿绮,而是借以指代名贵的琴,所以,用了一个“抱”字。颔联中,“为我一挥手”,写琴家随心随意抚琴,而“如听万壑松”则是写琴声的急促和宏大,上下句连贯一气,自然写意。
那到底是什么感受呢?
就像心被清澈的流水洗过一样,而琴声余韵更融入了霜冷天的钟声里去了,不知不觉中,暮色降临,直到秋云完全暗下来(我还沉浸在琴声里)。全诗没有一个字说蜀僧的琴艺如何高超,只从“一挥手”就让人沉迷半天中去体会。在世上所有的事物当中,音乐是最难用文字描写的,虽然可以用比喻,但比喻音乐很难贴切(万壑松也只是形容琴声的急促和气势、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其实也难贴切),一般都是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杜甫在《赠花卿》中也只能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李白的这首听琴,则从多个方面——“万壑松”、水洗心的主观感受,入霜钟的客观情境,以及忘我忘时——来烘托琴声和琴家的琴艺。可以说,李白的这首诗,是古代写听琴的最好的一首!
但是,作为一首五律,这首诗却多处出律。第一句就犯了孤平,颔联的对仗不工整,颈联的对仗则平仄失对:“洗”和“入”都是仄声,而“流”和“霜”又都是平声,可意义又是如此的自然贴切,意境是如此隽永,好到人们根本不去计较老李的“出律”——这就是诗仙李白!
接下来我们说说“绝句”
绝句,其实是“截句”,意即“截取句子”,也就是截取律诗的句子。七绝是截取七律的句子而成;五绝是截取五律的句子而成。
律诗八句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绝句截取的形式有四种:首联+尾联;首联+颔联;颔联+颈联;颈联+尾联。
首联+尾联的绝句,不需要对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仄仄平平仄仄平
半江瑟瑟半江红。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怜九月初三夜,平平仄仄平平仄
露似真珠月似弓。仄仄平平仄仄平
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仄仄仄平平
宫花寂寞红。平平仄仄平
白头宫女在,平平平仄仄
闲坐说玄宗。仄仄仄平平
首联+颔联的绝句,第二联要对仗,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仄仄平平仄仄平
千朵万朵压枝低。平平仄仄仄平平
留连戏蝶时时舞,平平仄仄平平仄
自在娇莺恰恰啼。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平平仄仄平
疑是地上霜。仄仄仄平平
举头望明月,仄仄平平仄
低头思故乡。平平仄仄平
(举头的“头”又出律了,而且重字了;但是,换个“仰首”可不好听,还是“举头”好;“望”和“思”可以当作“平仄互救”——这就是李白!)
颔联+颈联的绝句,两联都要对仗,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颈联+尾联的绝句,第一联要对仗,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平平仄仄平平仄
崔九堂前几度闻。仄仄平平仄仄平
正是江南好风景,仄仄平平平仄仄
落花时节又逢君。平平仄仄仄平平
张祜的《宫词》:
故国三千里,仄仄平平仄
深宫二十年。平平仄仄平
一声何满子,平平平仄仄
双泪落君前。仄仄仄平平
绝句因为只有律诗一半的字数,所以更加短小;虽然内容也要简单些,但更容易写作,只有感觉来了,可以随口吟出,叫作“口占一绝”。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截取相应的句式:有好的对仗句,可以选择需要对仗的格式;没有,则选取首联+尾联的格式即可。
如今,喜欢格律诗的朋友越来越多,喜欢写作格律诗的朋友也很多。
写格律诗的第一要务,就是必须遵守格律,要合乎平仄的“相间”“相对”“相粘”的基本规定。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为了遵守平仄格律而拼凑,甚至生造词语,这也属正常,但要知道改进和提高,逐步进入到平仄运用娴熟的程度,这要求学习者一要多读格律诗(本篇所选的律绝,全部出自《唐诗三百首》),读《声律启蒙》和《训蒙骈句》,
二要存储足够的词汇,这是基本功。别老想着拿李白有的诗也不那么合乎格律说事,人家是李白啊!斟词酌句的过程既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更是雕琢心情的过程,是很美好的文字体验!
(2017/3/11)
推荐:
《本草》植物志之晚香玉:少年只爱人间不慕仙
《本草》植物志之芡实:原来与一个叫纤纤的美丽寡妇有关
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