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关于繁体字通识教育的事儿
闹得是沸沸扬扬
网友们已自动选择了持方
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线上辩论赛
商商呢
梳理了一下 咱反方观点
论点比较集中
那就是
繁体字的教育可以
但没必要作为通识教育、普及教育存在
谁感兴趣谁去学就行
从中可以看出
这场辩论中,可以得出一个共识
那就是
以繁体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需要的!
接下来,商商要开始论证了
为什么传统文化教育是需要的?
因为
有些耳熟能详的、流传上千年的名言
真的被用错了
这些名言,被误解了千年
No.1
日常语境:切记切记,遇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常用于告诫大家遇事切勿急躁,要思虑周全再行动。
你以为在夸你谨慎
结合下文你就会知道
其实是批评你磨叽啊
典故出处:《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解释:
从前有个人叫季文子,办事特磨叽,总是要纠结好多次才去做。孔子听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意思就是,做事要思考,但是不要想太多,想得太多了就容易犹豫不决,事情反而难成,正所谓“过犹不及”。
No.2 言必信、行必果
日常语境:这是一句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的“真理”,这句名言也被人们视为是君子诚信的典范,甚至是许多人的座右铭。解释为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同上句!
你以为它是表扬
其实它不过是基本要求而已
典故出处:《论语·子路》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
解释:
结合“言必信,行必果”的前后文,我们可以得知,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小人”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小人,而是指地位低下的一般人,在孔子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是“士人”的基本要求,如果地位低下的人能做到这一点,也勉强算得上“士”了。
所以,孔子所说“言必信,行必果”实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而非君子诚信的典范。
No.3 以德报怨
日常语境:“以德报怨”经常被人挂在嘴边,有时安慰自己受伤的心,有时安慰别人失望的情绪。
你是不是也曾用这句话安慰过自己
其实它一直都用错了
典故出处:《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
孔子被问到“如果被人欺负了,那我给他好处去感化他,可以吗?”时,孔子怼了回去,“那你打算用什么去回报恩德呢?以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用德行回报恩德。”
No.4 无毒不丈夫
日常语境:成大事者必须手段狠毒,力压群雄。
用这句话作为自己做坏事的借口
你,大错特错!
典故出处:元朝关汉卿《望江亭》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解释:
器量小者不是君子,没有度量的人,不能称为丈夫。
这句话之所以被讹传是因为平仄舌音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度”字应换成“毒”,便解释成了成大事者必须手段狠毒,力压群雄。
No.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日常语境:多用于小说中,以这句话为激愤的话语表达不满情绪,天地都不仁,我为什么要仁慈?
同上句!这句话作为自己欺负他人的借口
以期心安理得
你,快点承认你错了!
典故出处:《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No.6 父母在,不远游
日常语境:父母尚在,我们最好不要远行,守在父母身边是最好的,更是有很多人以此为借口,说父母尚在,作为男女就应该守在父母身边。
这其实只是半句话
其实这个话更重要的是后半句!
典故出处:《论语·里仁》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解释:
当父母双亲还健在的时候,尽量不要出远门。实在非要出远门的话,你将要去的地点、如何去要让父母知道,免得让父母担心。
No.7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日常语境:一般认为不孝的事情很多,没有后代为最。
七大姑八大姨再来逼婚逼传宗接代
你,可以怼回去!
因为,这句话跟传宗接代没关系!
典故出处:《孟子·离娄章句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解释:
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就像这孩子不存在一样的行为是最为不孝顺的。舜在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就是无后的解释。君子还是应该事先通知父母才对。
此句话中,无后是最大的分歧点,经过上千年的口口相传和误解,这句话被背上了封建思想的糟粕桎楛。
回想一下启蒙识字的历程
不免出过很多认字认半边的笑话
而这些流传千年的谚语
如不寻其出处,不究其原委
也不免这年复一年的讹传
最后曲解了古人意思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
有些名言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习以为常
不过
为了准确表达、了解传统文化
我们还是要有一点刨根问底的精神
文案:莫愁
编辑:魏芯蕊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