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7 10:53:08
逢到年关,包子、馒头总是少不了的年味儿。虽说如今街市上每天都有包子卖,在超市也能买到速冻包子,但是对于“老南通”们来说,只有看到包子冒着腾腾的热气从蒸笼中端出来,才有过年的感觉。
刘家小姊妹端出热腾腾的包子。
“年蒸”订单,
已经接到了回老家这天
位于市区东方菜市场东侧、一双“85后”小姊妹开的包子铺,当属龙王桥周边一带“年蒸”最火的一家。据了解,她家的包子订单从元旦开始接起,平均每天都有十来个顾客上门预订,姐妹俩每天加班加点,因时间有限,小姊妹还回掉了不少订单,截至采访当天,已有近70个订户,每一户的包子馒头订购量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个,订单已经接到了本月8日。因为,待8日她们做完手头的最后一个订单后,晚上她们就将结伴开车回老家过年啦。
2月3日,周六,天气晴。这一天,是刘家姐妹回老家过年前在南通为街坊邻居做包子的最后一个周末。清晨5点20分,天刚蒙蒙亮,姐妹俩“蒸包子”的一天就开始了。
事实上,据姐姐刘钱芳透露,旁边正在“白案”上负责和面、包馅的丈夫和妹夫起得更早,凌晨3点多就已经到店,为一天的活计做准备了。
5点30分,刘钱芳将早上首批6屉包子搁上蒸锅,咕噜咕噜……安静的早晨就可以听到开水渐沸的声音,一锅大约需蒸10来分钟。
5点40分前后,第一位顾客廖妈妈上门,她说这家的包子好得很,她已经吃习惯了,铺子开了5年,她就吃了5年。听到老客的夸赞,姐妹俩的脸上乐开了花。
应“老南通”要求,
为年蒸包子“点红”
刘家小姊妹的包子缘何能受到如此青睐?刚巧,一连好几个上门买包子的附近居民给出了最直接的解答:面儿好馅儿足呗。
“在这里,我们做的是街坊生意,父亲教过我们,‘做包子,决不能偷工减料,只有货真价实,才能守得住顾客’。”刘钱芳说。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姐姐叫刘钱芳,妹妹叫刘转芬,统统是“85后”,姊妹俩的老家位于安徽安庆的怀宁县江镇镇模范村。“我们老家江镇镇,可是出了名的‘中国馒头之乡’和‘面点师之乡’。”姊妹俩很自豪地说。
5年前,姊妹俩揣着跟在父母后头做包子挣得的积蓄,和丈夫一起来到南通创业,这家经营了整整5年的“蒸”优味包子铺也正是她们起步的地方。店铺以“蒸”字儿打头,既是“年蒸”的“蒸”又同“蒸蒸日上”的“蒸”,寓意红红火火。
“我们店的包子、馒头共有18个品种,有荠菜肉包、鲜汁肉包、梅干扣肉包、糯米烧卖……都是老客们非常喜欢的。”刘转芬说,尤其是香菇青菜包,每天供不应求,几乎都是一出笼就被“一抢而空”。
“年,意味着团圆。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给街坊邻居准备‘年蒸’。”刘转芬说,“南通人很重视年俗,一如年蒸包子和咱们平时做的包子不太一样,有很多顾客会要求,年蒸包子一定要用红胭脂‘点红’,图个喜庆和吉利。只要顾客们有要求,我们能做到的,都会尽可能满足大家。”
用心做好吃的包子,
铆足干劲赢顾客认同
“年蒸”是传统,更是记忆。“我们小时候是吃着爸爸做的包子长大的,我们老家几乎全镇都做包子,但还是觉得爸爸做的包子最好吃。”说着,姐妹俩不禁笑了起来,“没想到多少年后,我们俩也成了做包子的。”
姊妹俩都属于大嗓门,乐乐呵呵的开朗性格,秉持着父亲教的“和气生财”理念,和街坊、邻居处得如同家人一样。短短几年间,俩姊妹还学会了不少南通话呢。
“众所周知,做早点生意,辛苦又累人,但让我和姐姐愿意一直做下去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认同。大家觉得我们姐妹俩做的包子好吃,我们在南通,在街坊邻居间,获得了满满的认同感。”刘转芬透露,就在她们的店铺周边,大大小小最多的时候有5间包子店,可最后就剩下了她们一家。“这是让我们姐儿俩最自豪的。从元旦到现在,我们姊妹俩每天忙着完成大家的订单,从早到晚,几乎没有歇的时候,睡眠最短的时候只有三四个小时,但是我们心甘情愿。只要一想到过年的时候,那些老客家里吃的都是我们做的包子,就觉得特有成就感,干劲十足。”
“不夸张地说,我们姊妹俩都很喜欢南通;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年,下一个5年,我们决定在南通买房,把孩子从老家接过来,留在南通读书。”刘家小姊妹坦言,“卖包子”虽是小买卖,却是一份她们最钟爱的事业;再小的事业,努力做好做精、获得大家的认同就是她们所追求的。因为,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从每天清晨呈现给大家“最年味”的新鲜早餐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