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解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典故渊源:
《荀子·解蔽》:“博闻强识,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经典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叫屈原。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楚怀王时,官至左徒、三闾大夫,曾直接参与楚国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当时,楚国的上官大夫和屈原官位相等,想争取怀王的宠幸,心里十分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进奏谗言,诋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了。”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一天,秦昭襄王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相会,订立盟约。
楚怀王看到信后犹豫不定,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如豺狼,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劝怀王去,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到秦国去了。然而,楚怀王刚进入秦国的武关,就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秦昭襄王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给秦国。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后来,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了秦国。
楚国人心里忿忿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力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管用,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大臣靳尚等人的仇视。在这些小人的鼓动下,楚顷襄王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了。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仍然十分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但眼看楚王昏庸,奸臣当道,楚国以败落得无法挽救,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不少光辉的诗篇,如《离骚》、《天问》等,揭露了楚国黑暗混乱的现实,谴责反动贵族集团祸国殃民的罪行,陈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举攻楚,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顷襄王逃亡,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
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到了江滨,披头散发,在江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这,只有我一人清醒。”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