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前台小王上个月参加了一次相亲。据说,对方姓李,是个中学老师,看起来挺老实的,说起话来慢声细语,不急不躁。但是他们俩性格差异比较大,兴趣爱好也不相同,总是聊不到一起去。小王说起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小李一脸茫然;小李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时政新闻,小王开始犯困。于是,在餐厅里尴尬地坐了几个小时后,小王只好告诉小李:相亲失败,咱们真的不合适,没必要再继续下去了。
小王原本以为,明确地拒绝之后,二人从此再无瓜葛。万万没想到,有一天她下班回家,小李突然出现在她家楼道里,请求她再给他一次机会。小王吓坏了,但她还是故作镇定地对小李说:“那天我已经跟你说得很清楚了,咱俩不合适。你要是再来纠缠我,我就报警了!”小李没料到小王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再加上有些忌惮警察,只好匆匆走掉。小王远远跟在他身后,看他走出小区大门后,转身以最快的速度冲进家门。
过了几天,小李又突然出现在我们公司门口,再次请求小王做他女朋友,甚至跪在了小王面前。小王忍无可忍,叫来保安把小李赶了出去。那天下午,小王的妈妈从老家赶过来,与小王同住。几个顺路的同事每天下班都会把小王送到家门口后再离开。
小王已经明确拒绝了小李的追求,但小李依旧死缠烂打。在这段关系中,小李就是典型的执迷爱恋者。《执迷》这本书中曾提到,这样的人通常符合以下4个特征:
1.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恋人,或想要得到的那个人。
2.对执迷的对象有着难以满足的渴望。
3.已被对方明确拒绝,或者得不到:要么肉体上的不到,要么精神上得不到。
4.被拒绝或者得不到后,自己的行为开始失常。
《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是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家苏珊·福沃德所著的畅销书。同系列的书籍还有《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和《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这三本书一经出版便迅速火爆,帮助成千上万的读者重新认识了自己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并找到其症结所在。
《执迷》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爱——充满威逼、控制,甚至是暴力伤害的执迷爱恋。书中的内容总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中,苏珊·福沃德将执迷爱恋者划分为四种类型,并结合大量案例分析了他们的典型行为。第二部分中,苏珊告诉我们执迷者通常会爱上哪三类人,以及其中的原因。第三部分为整本书的重点,苏珊先是阐述了执迷者行为的根源所在,然后她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诊疗经验,提出了摆脱执迷爱恋的具体方法。
无论是你本人有执迷倾向,还是不幸成为执迷者的目标,都可以按照书中所讲,一步步走出感情困局,重新收获健康的爱情。
一、判断自己是否处在执迷爱恋中
文章开头提到的小李的行为,看起来是个极端的个例,但事实上,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执迷者。
我们之所以注意不到执迷者的存在,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大多数的执迷者虽然无法正确地对待感情,但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却表现得完全正常,以至于除非我们成为执迷者的目标,否则我们根本注意不到他们的存在。
另一个原因是,执迷者在交往过程中,从一开始给予对方激情与浪漫,给对方一种飘飘然的错觉。在荷尔蒙的影响下,你可能以为自己正享受着戏剧般轰轰烈烈的爱情。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和感情的深入,执迷者们的索取变得愈发无止境,你才开始觉得窒息与痛苦。
你是一个执迷爱恋者吗?为了帮助读者回答这个问题,苏珊在书中列了一个清单,其中包含了13个问题,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一一作答,如果你的回答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是”,就说明你有执迷爱恋倾向。
在一场执迷爱恋关系中,与执迷者的殷勤相对的,通常是另一方的窒息与无助,就像小王那样。为了判断自己是否成为了执迷者的目标,苏珊列了另一份清单,在以下问题中如果你的回答有一个“是”,就说明你很可能已经成为了执迷者的目标。
二、执迷行为的根源:童年被抛弃的经历
如果你曾读过苏珊的另一本书——《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就会明白,我们在感情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追溯回原生家庭,执迷行为也是如此。
婴儿时期,当我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通过哭闹来宣泄情绪。父母便会用尽一切办法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此时我们与父母之间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依恋关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渴望更多的外部资源,渴望独立的天性,我们必须学着与这种依恋关系分离,并不断对抗来自未知的恐惧。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够给予我们足够的尊重、鼓励和爱,我们便能够建立起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从而顺利脱离儿时的依恋关系,独立、勇敢地成长。如果父母忽视、吓唬或者虐待我们,那我们便会从此陷入孤独、绝望的深渊,把伴侣当作新的求助目标,不顾一切地渴望重建依恋关系。
所以说,童年遭拒是执迷行为的根源。
继续细分的话,童年遭拒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公然的抛弃——父母离异,对孩子关爱缺失。
书中提到了玛格丽特的故事。玛格丽特七岁时,父母离婚,她与母亲一起生活。父亲的离开让她感受到了自责、受伤、被抛弃,一直以来她最大的渴望就是父亲能够回来。但她却错误地将这种渴望用在了男友菲尔身上,时刻掌握他的行踪,担心他也会向她的父亲一样突然离开。
童年遭拒的第二种方式,就是父母不停地否定孩子。这些父母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盼。
书中提到的罗伯特,就是在父母的环境中长大的。父亲要求他考试成绩必须拿A,打棒球时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但当他在某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时,父亲却只是冷冷地将一切归功于运气。父亲的否定使他长期处于羞愧与耻辱之中。当女友萨拉离开他时,他一怒之下砸了她的车。但他只是想借着愚蠢的行为来引起萨拉的注意,弥补心里的缺失罢了。
执迷者常常把恋人当做父母的替身,不断地与童年时期的依恋关系进行抗争,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
三、如何摆脱执迷爱恋的牢笼
执迷行为总是令人绝望,但是你也无需因内心的执迷倾向而一蹶不振,因为执迷是可以治愈的。
苏珊在书中介绍了很多种特殊的练习方式,帮助执迷者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步步摆脱迷恋。接下来我简单介绍5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练习。
1.记录执迷行为
每次当你满脑子想的都是恋人,并为此感到焦虑时,请写下你的执迷日记,日记里必须要包括这6个问题:
是什么触发这个想法的?
我想了些什么?
我有什么感受?
我想做什么?
我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
答案可长可短,重点是要及时、准确的记录,以便日后反思自己。
2.截停执迷行为
一个人的执迷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执迷想法、执迷感受和执迷行为,其中行为之最容易识别的。所以想要关闭执迷系统,首先应该暂停所有的执迷行为,具体做法如下:
不允许在不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忽然造访
不允许打骚扰电话
不允许打了电话又挂断
不允许跟踪盯梢
不允许开车到人家门口蹲守
不允许写信
不允许送礼物
3.设置情感之锚
执迷者就像是在大海上漫无目的漂流的船只,极其需要一个情感的避风港来好好休息。此时,你应该选一个与你关系非常密切,而且你十分信任的人来充当你的情感之锚,让你能够及时停下来。
情感之锚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倾听,二是说服。
当你感觉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马上就要做出执迷行为的时候,立刻找到你的情感之锚,说出你当下的全部感受,以及你过去的执迷行为。记得告诉他/她,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他/她要努力地说服你打消执迷念头,必要时可以采取任何适当措施来阻止你。
4.设置执迷时限
如果想要一下子杜绝所有执迷想法,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苏珊建议,每天应该留出一小段特定的时间,用来释放内心的执迷想法。
比如,第一天允许自己的执迷想法释放十四分钟,第二天十三分钟,第三天十二分钟,以此递减。两周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能力控制心里那匹脱缰的野马了。
诀窍在于,你要确保自己身边有个秒表、计时器或者闹钟,当约定的时间到了之后,果断地对执迷想法下达逐客令。
5.直面被拒绝的童年
我们之前说过,童年遭拒是一切执迷行为的根源。所以,为了彻底摆脱执迷行为,我们必须重新面对童年的创伤。苏珊建议,最好的方式就是给曾经抛弃或者否定我们的父母写一封信。前文提到过的玛格丽特,花了四天时间,为父亲写了一封简短的信件:
当然,写信只是任务的一半,接下来你还需要大声把信读出来。读给自己听,或者是读给你信任的人听都可以,只有这样你才能直面深藏于心的痛苦。
执迷是一座心牢,它将我们困在童年被拒绝的模式里,阻碍我们去追求身心自由。
苏珊·福沃德通过《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一书,让我们看到了执迷行为的真正面目,了解了执迷系统的成因,并学到了许多操作性很强的改正方法。
愿被执迷爱恋困扰的我们,都能积极地展开自我救赎,拥有健康、甜蜜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