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讲鬼故事的,后来更是被选为文言文的经典,对它敬畏有加。可是如今再翻来看,好像又有了新的感触。
聊斋志异有一篇《种梨》。
讲述了一个卖梨的乡下人,遇到了求乞的道人。衣衫褴褛的道人向乡下人讨一颗梨吃,吝啬的卖梨人不肯舍弃一颗梨,吝啬得有些不近人情。
道士说,你车里那么多的梨,给我一个对你来说又没有什么损害,你干嘛这么小气?
围观群众里,有一个伙计实在看不下去道士和卖梨人的纠缠,就买了一个送给道人吃。
道人略施薄技,使用幻术,当着乡下人的面,将梨子与车子变成了一株梨树,从发芽到结果,又大又香的梨子挂满了枝头。道士从树上摘下梨子,分给围观的人吃。
道士走了以后,乡下人从看呆了的状态回头去看顾他车上的梨,却发现已经一个也没有了。这才恍然大悟,道士刚才分的梨子都是他的。
围观者不过是吃梨群众,蒲松龄对吝啬者之恨也跃然纸上。
可是卖梨的乡下人因为没有施舍,就遭到如此大的损失,这该找谁说理去。道士既然懂法术,为何强制划分高低贵贱,以为自己是对的,就替天行道把乡下人的梨都分没有呢。
慷他人之慨,应该比吝啬更可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