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卷轴画的发展衍化是与作为媒介的物质文化的发展衍化密切相关的,绢、纸是卷轴画底的重要物质材料,宋代绢、纸的织造技术与其他物质文化超越前代的成就是一致的。一方面,当时的绢、纸生产影响到卷轴画创作,尤其是平整光滑的绢、纸为工致富丽的院画繁荣准备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繁荣的卷轴画创作需要大量画底,也刺激了绢、纸品种的增多,质量的增高。绢
远古绘画一般画在石片、石壁与竹、木板上,后来画在麻布上,再后来画在生丝织成的"帛"、"素"、""或"绢"上,最后才画在纸上。
十世纪考古出土有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1973年5月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人物龙凤图》(1949年出土于湖南陈家大山楚墓),西汉《T形彩绘帛画》(1972年4月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等,为后世卷轴画前身,均以"帛"为底。
《说文》:"帛,缯也。从巾白声。凡帛之属皆从帛"、"缯,帛也"、"素,白致缯也",《汉书・例奴传赤绨缘缯",注日:"缯者,帛之总名";"缣"是两根生丝合起来织成的,纹理较粗细密柔软;"绢"也是生丝织物,且比""两丝并织的纹理更粗。
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云:"凡吾所造诸画,素幅皆广二尺三寸。其素丝邪者不可用,久而还正,则仪容失。以素摹素,当正掩于素,任其自正而下镇,使莫动其正";宗炳《画山水序》有"今张绢素以远映"云云;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载"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卷五《晋》"王廙"条载其有"《鱼龙戏水绢图》",顾恺之"条载其"连五十尺绢画一像"、"绢六幅图《山水》、《古贤》、《荣启期》《夫子》、《阮湘》并《水鸟屏风》";卷七《南齐》"章继伯"条载其"《籍田图》,绢长三丈,传于代"等;如此等等,可知汉末六朝绘画用生丝所织"素"、"缣"、"绢"作底风气很盛。
古代绢画
米芾《画史》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昉、韩幹,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推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今人收唐画必以绢辨,见文粗便云不是唐,非也。张僧繇画、阎令画,世所存者皆生绢。南唐画皆粗绢,徐煕绢或如布。"是说唐代一变以前生绢做底而加浆加捶,但质仍是生丝,可谓半熟,不得谓熟。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唐人画,或用捣熟绢为之,然止是生绢捣,令丝褊不碍笔,非如今煮练加浆也。"可见宋代绘画绢底已変为全熟。
《画史》云:"宗室君发以七百千置阎立本太宗步辇图,以熟绢通身背画。"则表明北宋熟绢已用于装裱。
宋代由于物质文化的高度发达,缣绢质地匀净细密,宫廷御用作书画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称"院绢",如明文震亨云:"宋有院绢,匀净厚密,有独梭绢,细密如纸者。"这是当时工细富丽院画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有以"布"为画地的记载,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觉称画"原注有"昔有梵僧带过白氍上本,亦与寻常画像不同。盖西国所称,仿佛其真""云云,"白疑"即细棉布;邓椿《画继》卷十亦载:"西天中印度那兰陀寺僧,多画佛及菩萨、罗汉像,以西天布为之。"
纸
西汉虽已有麻质纤维纸,但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出了"蔡侯纸",原料既易找到,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但汉代书画底子,仍然以织物为主。
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有"止隔纸素一重,则所摹之本远我耳"云云;《历代名画记》卷五《晋》"顾恺之"条:"《十头痴子)白麻纸、《司马宣王像》一素一纸";卷六《宋》"陆绥"条"《周盘龙》麻纸画"、"顾宝光"条"《天竺僧》麻纸画"","袁情"条:"徐令麻纸《豫章王像》"等等,可见晋南朝卷轴画底子已有不少用纸先例,主要有麻纸、藤纸等。麻纸为麻纤维所造,出现时间最早,质地较硬,不易卷折六朝佛教发达之时,普遍使用,因识别起见,染为黄、白二色。藤纸为以藤作原料所造之纸,杨桃果藤纤维很少,适于造纸,其他藤皮纤维不及杨桃,故藤皮量小而无法大量造纸
古代纸本画
隋唐五代是造纸昌盛时期,隋代无新造纸法,承六朝遗风而已;唐五代造纸,经提倡改良,名称繁多,制造技术已臻完善。隋唐五代时期重要的书画用纸有硬黄纸、麻纸、宣纸、熟纸、澄心堂纸等。如《历代名画记》卷八《隋》"展子虔"条:"白麻纸《车马人物图》"该书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顾恺之有摹拓妙法)";卷三《论装背標轴》:"勿以熟纸背,必皱起,宜用白滑温薄大幅生纸,纸缝先避人面及要节处。"
"宣纸"原产于安徽宣城,以檀树皮为主要原料,质地洁白细膩,宜于书画。未经捶煮处理过的称"生纸",渗水性好,能体现墨晕。经捶煮或上蜡处理过的称"熟纸",不渗水,适宜作工笔重彩画及影印摹写。
五代书画用纸以"澄心堂纸"最为著名,实为南唐皇室用纸,产自金陵,历史可上溯到南朝齐高帝江宁官纸署所造赐书法家王僧虔的银光纸。"澄心堂纸"深为画家所喜,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李主印算》云:"又有澄心堂纸,以供名人书画";米芾《画史》载:"魏泰字道辅有徐熙澄心堂纸画一飞鹑如生。"
宋代被认为是"书画纸仿制时期","纸,在此时期即呈停滞状态","除细磨细琢的加工及用副料以外,造纸法中,并无特殊的改进,书画纸尤无新创,惟刻意仿造古纸,虽小有变化,实未超出唐代纸品的范畴,是宋代殆为仿制时期而已。"宋代绘画用纸见于记载的主要有澄心堂纸、歙纸、鄱阳白、藤白纸、鹄白纸、蚕茧纸、油拳纸、观音纸、生纸及各种特色独具的笺纸等,如明屠隆《纸墨笔砚笺》云:"宋纸:有澄心堂纸极佳,宋诸名公写字及李伯时画多用此纸,毫间有纸织成界道,谓之乌丝栏。有歙纸,今徽州歙县地名龙须者,纸出其间,光滑莹白可爱。有黄白经笺,可揭开用之。有碧云春树笺、龙凤簧、团花笺。有匹纸长三丈至五丈,陶榖家藏数幅,长如匹练,名鄱阳白。有藤白纸、观音簾纸、鹄白纸、蚕茧纸、竹纸、大笺纸,有彩色粉笺,其色光滑。
米芾《画史》云:"苏轼子瞻作墨竹…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枝竹一枯树一怪石见与";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米南官……类作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作一笔。"米芾作"墨戏"之纸,不用胶矾,当为上引唐张彦远所谓"生纸"之类。
就现存两宋卷轴画底而言,绢本大大多于纸本。
绢本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