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长平之战赵括突围
“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说的是战国时候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军主帅赵括生搬兵法中的用兵方略指挥赵军作战,结果导致赵军大败亏输。由此,赵括作为一个反面教材,一直被家长们用来教育孩子要脚踏实地、活学活用,而不要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好生可怜!但是,小编总觉得这里面有问题——战国时期还没有纸,何来“纸上谈兵”?纸上谈兵说的真是赵括吗?一系列的疑问让小编不由得想要一探究竟,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赵括究竟是真的纸上谈兵,还是被冤枉的一代名将。
双雄对峙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切断。于是,韩国国君韩桓惠王决意将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但当地百姓却坚决反对,大家一致同意把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想凭借赵国的力量与秦抗衡。
上党即今山西省东南部、以长治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其战略地位重要。秦赵两强谁拿到了上党,谁就占据了今后争霸战的主动权。但是,秦强赵弱,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接收上党,将不可避免地惹恼秦国,从而与强秦开战。赵国君臣争论良久,最终在一贯主张对秦强硬的平原君的力主之下,赵孝成王最终决定接收上党,同时派大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防备秦军来攻。
没过多久,恼羞成怒的秦军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在大将王龁的率领下,与廉颇在长平交战。据历史记载,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由于秦军勇猛天下无敌,赵军初战不利,廉颇只好下令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军猛攻赵军壁垒,又先后多次击败赵军。廉颇于是坚守不出,赵军士气低落,士卒多有逃亡。
廉颇的“乌龟战术”虽然比较被动,但竟让秦军无计可施。于是秦国秘密派出威名赫赫的战神白起到前线接替王龁为帅。同时,秦散布谣言,说廉颇畏敌如虎,不敢出战,赵孝成王遂考虑临阵换将。几经选择,最后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被任命为帅,接替廉颇。这时双方的参战总兵力已经达到了接近一百万人,秦军四十万,赵军四十五万人,云集于上党山地之中,大战一触即发。
赵括到前线之后,一反廉颇用兵之道,下令赵军主动出击。白起指挥秦军主力佯装败退,退入山地之中。赵括见秦军“败阵”,立刻率军追击,但很快就中了秦军埋伏,被困山谷之中。与此同时,就在秦赵两军的主力大战之时,白起派了两只偏师,一支去彻底截断赵军后路,另一支用骑兵去切断赵军粮道。
白起的计奏效了,赵军粮道被截,陷入绝境。但是,赵括年轻彪悍,他将精锐赵军分为四队,每日一队,亲自领兵冲杀突围。但因为赵军无粮,所有突围行动都是在官兵体力透支的情况下进行的。赵括率主力做出了最后一次突围行动,死力冲锋,却被秦军弩阵射中,中箭而亡。主帅阵亡,赵军群龙无首彻底瓦解,四十万人缴械投降。之后白起坑杀了四十万降卒,只放了几百个未成年的娃娃兵回邯郸报信,这场决定天下走势的大战最终以赵军的惨败落下帷幕。
(图)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45万。杨苇(绘)
赵括指挥水平很low吗?
赵括之所以被后世说成是纸上谈兵的典型,直接原因就是在其指挥下,赵军输掉了长平之战。那么,第一个疑问产生了:赵括的指挥水平真的很low吗?
非也!赵括被白起伏兵分割后,还能扎住阵脚,“括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赵括从容指挥部队构筑工事等待援兵,粮道断绝后又坚守四十六天。试想一下,如果两天不让你吃饭,恐怕你就要骂娘了。几十人断粮四十六天,不仅没有哗变,还仍然服从主帅指挥,如果赵括仅仅是个纸上谈兵之辈,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在这四十六天内,秦王“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为了对付赵括,秦国也快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秦王砸锅卖铁动员了最后一支生力军,这在秦军历次战役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可见即便身陷重围、粮道断绝,赵括仍让秦军头疼不已。否则,以白起的本事,对付一支肚皮在呱呱叫的部队,还需要秦王不断给他输血吗?能在断粮之后坚挺四十六天,迫使秦国全国总动员,这样的统帅水平low吗?
赵军失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第二个疑问:既然赵括堪称帅才,那么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军最终还是输了?
原因在于,打仗并不单单是将帅之间的博弈和官兵之间的厮杀,打仗其实是拼消耗、是拼国力,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战国时期官兵是不能脱离生产的,拿起武器是兵,放下武器是农。如果国家一次征发的部队太多,时间一定不长,否则地就没人种了。而且,真要组织起这么多人来,后勤消耗是相当惊人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兴师十万,就需要30万民夫在补给线上来来回回!到这个程度时,你越增加兵力,就会给后勤造成越大的负担。战争打了八个月,50万部队的粮食、被服、武器的消耗已耗光了赵国的战略储备。可以说,赵国是举全国之力来进行这场战争,至此时已难以为继了。
况且,这种相持还得多久,没人知道。但赵王清楚,如果不能尽快结束战争,赵国一定会垮。 而秦国不仅有整个关中之地作为后盾,巴蜀天府之国也为秦所有,秦国的粮食储备、兵员储备都远在赵国之上。基于以上原因,应该说赵王不是轻信了秦国的谣言才换帅的,而是不得不选择以攻为守,期望重挫秦军主力、尽快结束战争。
所以,作为前线主帅的赵括,实际上是带着必须进攻的王命上的战场。你不遵从王命,王就会要你的命!战后,白起与秦王谈及赵括时,一代战神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与其说赵括是败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是败在了综合国力的较量上。如果赵括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迫于国力的无奈执行赵王速战速决的命令,胜负也许尚未可知。
(图)长平之战遗址
赵括的本事究竟如何
当时可以接替廉颇的人有五人:乐毅、李牧、赵胜、赵括、田单。赵王一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了曾率领燕军连破齐国七十余城的乐毅,但乐毅却竭力推荐赵括。乐毅一代名将,如此看重赵括,并非没有道理。乐毅说,赵括少年即在军中,军事经验丰富,军中敬畏其父子。而且赵括军事理论深厚,赵军将领多从其研习兵学,对他都很佩服,以他为权威,能够服从他的调遣。
乐毅的话有根据吗?下面我们看看史籍的记载。
前280年,赵括之父赵奢率军攻齐国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开始,赵军屡攻不克,这让赵奢十分头疼。但赵括判断,城内粮食将尽,不久会有变故,建议父亲暂缓攻势。赵括每天都召见齐军俘虏,但是不审讯,只是给他们饭吃。所有俘虏一看见饭,无不大口大口地吃——赵括的猜测被证实了,城中的确乏粮。于是,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抛完后就回营休息,什么也不干。这样过了几天,齐将派人把这些粮食送了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齐将又派人来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
过了几天,麦丘守军杀了齐将开城投降——变故果然发生了,赵奢对儿子的计谋佩服不已,赵王也对赵括赞不绝口,重赏了赵括。
如果麦丘之战中,赵括仅仅是出了点计谋,谈不上能独当一面,那么接下来的阏与大战,则可以作为有又一个例证。
前270年,秦军进攻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阏与地处太行山西,通过太行山的孔道,可进抵赵国都城邯郸,是个十分重要的军事据点。正因如此,赵王命赵奢前去迎战秦军。赵奢问赵括有何想法,赵括说,秦军借韩路攻赵,韩国很担心被秦军顺手牵羊,秦军也担心韩国反戈一击,秦韩实际上互有顾虑。秦军远道攻赵,利在速战。赵军应让秦韩两军相疑,分散秦军对赵国的注意力,而后突然袭击,一战可成。
赵奢表示赞同,于是他一面派人潜入阏与告诉守军,援军将至,大家务要坚守;一面又选派小股兵马,先乔装秦军攻击韩军,再乔装韩军攻击秦军,如此反复,使秦韩相疑。
秦韩本就毫无信任可言,经赵军暗中挑拨,渐起摩擦。恰好此时,秦军遣人冒充阏与使者求见赵奢,被赵括识破,赵奢趁机说道路险远不好救,想班师回邯郸。秦军间谍假装悲痛欲绝,死谏赵奢救阏与。赵奢不许,命人将其赶走。秦军间谍走后,韩秦两军冲突愈演愈烈,秦军不得不分派兵力防止韩军有变,而阏与又迟迟攻不下来,这让秦军骑虎难下。然而等间谍回来奏报,说赵奢无意援救阏与时,秦军顿时松了一口气,于是不再以赵奢为意,而是全力进攻阏与。就在这时,赵奢领军突然杀来,秦军猝不及防,全军大败。此次战役中,赵括不仅计谋得当,对局势的判断和分析也极为精准,并非无能之辈。
从中可以看出: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而是真将军。
“纸上谈兵”之说是如何而来
长平之战时,赵奢之前的辉煌战绩肯定是赵孝成王选择赵括的重要参考指标,而赵括又恰好是赵奢的儿子,虎父无犬子,更何况年轻人,没有哪个不想立功。
于是,带领赵军向秦军主动进攻的人选——赵括,就这么上任了。如果秦、赵两军公平较量,列阵对圆,以死相搏,以赵括之能,应无问题。但老爹没告诉他:战场之外智者胜。国力不济和来自统治者的巨大压力,让赵括只能输给得到秦国上下全力支持的白起。到明清之时,话本、小说开始普及,赵括被坐实了“纸上谈兵”的定论,从此成为了反面典型,永世不得翻身。
战争考验的是综合国力,而不应寄托于一个绝世名将的一己之力,亦或是某个智计百出的绝代天才,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大多数时候,事物的成败也并非是一人能左右的。只不过成王败寇,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作者:林森,鱼羊秘史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