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赵括恐怕最多的是纸上谈兵这个标签了,他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每每父子谈论兵法都以赵括取胜,他父亲去世前特地叮嘱妻子,不要让自己的儿子领兵打仗,觉得赵括军事理论是一回事,带兵打仗是另外一回事,后秦赵用兵大战正酣,屡屡使用反间计的秦国再次对赵国的统帅廉颇使用,后果然奏效,赵国换掉了廉颇,将赵括委派到前线统帅,结果分析一番战局后的赵括,开始了与秦的交战,其结果比较惨烈,作为赵括对手的秦国统帅白起,经此一战立马扬名于世,而赵括及赵国的子弟则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了(其实是赵括被射杀,其余将士被白起俘虏后,全部活埋),是不是觉得赵括该为此败局买单?其实他是替一人背了黑锅。
影视作品中的赵括
背黑锅?不是他赵括统兵的吗?替谁背的黑锅?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廉颇,这是要黑廉颇,替赵括洗白的意思吗?还真不是,来看看当时的情况,秦国的一番用兵基本将南方的威胁消除了,于是就盯上了赵国,赵国看到秦兵来犯,自然要维护自己国家的领土完整,于是就让廉颇带兵前往与之交战,可是一番交战后,不仅没有击退秦军,反而连续丢了几座城池,廉颇一看这么打不是办法,那就高筑壁垒,与秦军打起了消耗战,想把秦军的士气和粮草储备消耗掉,自己这边则是以逸待劳,寻找合适机会给予反击。
影视作品中的战斗场面
这样的战略似乎比较可行,但是廉颇忘记了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两国的军事及经济实力,这方面秦国可是要远远高于赵国,秦国对此一役很是看中,秦国的君主甚至亲临前线督战,在国内积极号招募粮与募兵,大有靠长平之战一局定乾坤的意思,消耗战消耗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士气,国力弱于秦国的赵国士兵渐渐的扛不住了,粮草供应不上,你让士兵饿着肚子跟秦国干耗?赵国的庙堂之上赵王姬一众大臣,对于廉颇的固守待援的方案很是有意见,不要说迎头痛击秦军了,这么耗下去自己的赵国内部都有哗变的可能,于是在秦国反间计及赵王的不满情绪的作用下,替换掉了廉颇,取而代之的是赵括。
影视作品中的秦国君王
听闻赵国临阵换帅,秦国上下自然是欢喜的,他们知道赵国耗不起了,而且替换老将廉颇的居然是一个未带过兵的赵括,赵括到达军营后立刻摊开军事布局图,研究对秦的战略部署,这包括是纸上的,也包括失地查看战略地形,并非真的是找一张地图指指点点,要知道说赵括纸上谈兵的可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看到了吧,人家是专门写廉颇和蔺相如的,能另外说赵括的好?当然这只是猜测,那么在来看看廉颇给赵括留下了什么?士兵人数45万,看上去多么厉害的一支军队,还留下什么了?留下了45万张需要吃饭的嘴!
影视作品中的白起
赵括此时还能怎么办?还是固守城池?他赵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杀出去,对手白起的手下可是天天温饱问题解决了,士气远远要好于赵括的士兵,于是一番厮杀后,赵括奋勇杀敌终究没有能挽回败局,自己则换来中箭而亡的结果,而失去主将统帅的赵国军队,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最后被白起全部坑杀,人数达到了45万,为什么放弃抵抗?其实这些被坑杀的士兵很大程度上已经是疲劳作战,饿着肚子的赵国士兵,怎么可能打得过吃饱了秦国士兵,投降一定程度上是体力不够,另外一方面也不排除是因为廉颇持久战,所带来的士气低下的后遗症。其实赵括已经尽力了,在粮草和士气都缺的情况下,依旧坚持了40多天,也让秦军付出了伤亡了20万人的代价,对此,你还会认为他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草包吗?
影视作品中的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