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青春怀旧电影屡创票房新高,自《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大获成功后,内地电影市场迎来一轮频率高且持续时间长的怀旧风潮。从2013年的《致青春》,到后来的《同桌的你》,再到后来的《匆匆那年》,青春爱情三部曲乘着怀旧东风,票房一路昂首挺进。而这些片子最终留给我唯一的印象,就是它们的青春期,女主角的初恋总要连带着去妇产科处理的情节!不然,不足以证明你青春过!
《致青春》里女神阮莞冷着脸亲自陪自己的小三去医院处理,然后转身回来对自己的渣男友说了那句“只此一次,下不为例”的经典台词曾经流行一时,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这点的有几个?估计大多数人要么喝个烂醉第二天醒来不知道躺在哪儿,要么就是你死我活的哭天抹泪吧?
《同桌的你》把人流情节作为了男女主角走上爱情巅峰的铺垫,要一次人流就能把爱情推向巅峰,那得有多少青春期的傻姑娘往妇产科跑啊;到了《匆匆那年》,女主角倪妮去医院处理时选择“我不用麻药”,对劈腿男主彭于晏进行了伤人先伤己的毁灭性报复,试问这是在教人如何用虐自己的方式来报复渣男吗?
爱情3部曲,3次妇产科处理,每一次处理都能骗取不少人的眼泪,哭毛线啊!编剧们能不能多普及一下避孕常识,不要以为不用安全套就很牛逼,体外那也是能让你不小心喜当爹的。就算没有安全套,再不济也有各种类型的紧急避孕啊,动不动就堕胎,你考虑过那些被你扼杀的感受吗?广电总局总是在禁止这个港台明星登台时间,删减那个露乳的电视剧画面,但是偏偏就不审查这种没完没了的打胎。
似乎编剧觉得青春不经历一次妇产科,没把生命扼杀在女人肚子里那就不叫青春!搞得如今80,90的青春生涯里都在忙着打胎一样。难道流血就能换来观众的眼泪?不打胎电影的剧情就不感人了?如果再一位的出品这样的情节,是不是很多姑娘多年后谈及自己的青春往事时,没流过产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曾经年轻过?
我可以理解编剧想在普遍性中找寻特殊性,毕竟是艺术作品,还是需要一些情节上的戏剧张力的。但是戏剧张力不等于狗血剧情。为什么《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能打动人?因为那才是那个年代的男女青年恋爱的真实状况,在操场上牵牵小手,下晚自习默默护送女生回家,只借用“一场错过的大雨”诠释男女主人公分手,可照样看得观众痛哭流涕,让男人们捶胸顿足喊叫:“人人生命中,都有过沈佳宜。”这才是大多观众的青春时光。
那些拍青春片的导演,咱们商量下,下次能不能别让女主角去妇产科了。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会去堕胎!如果每个人的青春都经历过这些,那人人都成了杀人犯。观众不傻,他们的青春虽然迷茫,懵懂,但他们的青春并非只有这些打胎桥段的血腥冷暴力。我们活在一个别人煽情你矫情的年代,把故事当作了真实,又把真实当作了故事,我们的青春可以流血流泪,但我们的青春片再这么下去一定还要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