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等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但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使用并且充满活力。——摘自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词
我们现在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甲骨文的发展却借鉴了象形文字系统,所以要说我们的文字与古埃及文字也是有关联的。
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卜辞”、“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样品。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具有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的特点是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属于汉字的早期阶段,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折笔常刻成两刀,几乎没有弯转;
2、字形瘦长,直笔较横笔为长,这与握刀的手用力的难易有关;
3、形体结构因笔划多少而改变,大小不统一;
4、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个字常有多种写法;
5、合体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换,说明当时形体结构还不固定。
象形文字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变化无穷的文字体系。埃及象形文字有30个单音字、80个双音字、50个三音字,也有直接能够表示意义的图形字符。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数是借数个表形文字的读音来表示概念,类似于汉语的借音用法。限定符的作用则类似于汉语中偏旁部首。埃及象形文字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结合,其意符和声符都来源于象形的图形。与汉语不同的是,它们依然保持单独的图形字符。
他有和甲骨文同样的物点:这种文字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可以向右写也可以向左写,到底是什么方向则看动物字符头部的指向;至于在单词单元上则怎么匀称美观怎么写,只要不影响意思,上下左右均可。这可以说是埃及象形文字的书法特征之一。
我们讲埃及象形文字一般是指圣书体,主要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多见于神庙、纪念碑和金字塔的铭文。僧侣体则多书写于纸草上,相当于汉字的行书或草书。而世俗体则是对僧侣体的简化。
下图是18王朝图特摩斯四世墓中的僧侣体的涂鸦。这是一个祭祀的名字,他曾在18王朝末位法老哈伦海布统治期间恢复特摩斯四世的墓藏,并在墓室中留下了他的名字。这种僧侣提书写基本接近狂草了,与“原始象形文字“相距甚远”,但有一种现代签名的感觉。
中国上千年文字几近演变,一直到草书,狂草,文字不无是从简单到复杂,然后再回得简单,这些从历代的名家作品中都有体现。
平复帖 (晋 陆机)
月仪帖 (晋 索靖)
寒切帖 (东晋 王羲之)
十七帖 (东晋 王羲之)
廿九日帖 (东晋 王献之)
十二月帖 (东晋 王献之)
鸭头丸 (东晋 王献之)
一日无申帖 (南齐 王志)
苦荀帖 (唐 怀素)
论书帖 (唐 怀素)
食鱼帖 (唐 怀素)
书谱 (唐 孙过庭)
神仙起居法 (五代 杨凝式)
中流一壶帖 (宋 范成大)
草书千字文 (宋 赵佶)
述笔法卷 (元 康里巙巙)
种松帖 (元 赵孟頫)
千字文 (明 沈粲)
李白月下独酌诗 (明 宋广)
敬覆帖 (明 宋璲)
临古法帖 (清 王澍)
看了中国历代的草书和古埃及的象形字体对比,同样发现很多明显的特征,古代的字画写作都是从右到左的顺序(古埃及也是这种写作顺序),字体有些大,有些小,这就与现代字体讲究的间架结构一样,这样写出的字更加美观、漂亮、洒脱,而草书更是达到了让人体会到字字临风,连绵不绝的意界。古埃及的象形字体给了中国甲骨文借鉴发展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更多的甲骨文被解密,相信未来有更多的例证说明甲骨文和古埃及的象形字体的互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