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湖北随州二中校长王桂兰以“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为主题,为学生做了开学后国旗下的第一次讲话。20日晚,长江日报官方微信以《湖北中学女校长火了!对学生说的话,竟点醒不少中国成年人!》为题,推送了她的讲稿。截至昨晚10时,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4万人次,超过1200名网友点赞。——《中国教育在线》2月22日
与一些励志教育相比,这篇讲话稿,取材更亲近学生生活,且语言犀利尖锐,直击当下现实,给青少年学生和众多成年人以警醒。讲话稿不仅在教育界广为流传,也深受一些企业的好评与欢迎。可以说,这是一篇当今基础教育领域产生的跨界影响力较大的一篇文章。
但是,在众人齐声叫好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什么是励志教育”的问题。 在我看来,励志教育,关键在于唤醒学生内心向上的信念,认同社会与学校提供的正确价值导向,积极发展自己的优势,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此,励志教育至少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励志教育应该发生在学生对自己内心向上信念动摇之时。教育要恰逢其时,否则便是浪费,若学生本身内心信念坚定,那么励志教育就是多余的。
二是励志教育应该提供给学生一种合理正确的价值导向。在这里,合理,就是合乎教育规律、合乎人的成长规律、合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不能坚持“白猫黑猫论”,教育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如人的全面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等等。传销组织也提供价值导向,但那种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价值导向是有悖社会发展规律的。
三是励志教育应该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朝着最好方向努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发展路径应该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最自我的。若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单一上升通道和比较中占居优势,甚至是“通过战胜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成长路径,那么,这样的励志教育则是反教育的。
如果以这三个条件来衡量这篇流传广泛的讲话稿,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它与庸俗成功学其实并无二致:标准单一、焦虑不安、急于求成,对失败的恐惧以及突破规则甚至不择手段。例如:
“两三年后,好学生上一本,上211,上985,甚至上清华北大,而他们却要考虑去三本,去高职高专甚至考虑要不要南下打工。”——上一本、上好大学(211,985)成了唯一标准,不知道这个学校的211、985大学的升学率怎么样,当然估计也不会太高,因为全国211、985大学有限,分解到每个省的招生指标更有限。根据校长的推论,是否就意味着,在这所学校里只有少数学生是学业成功的,其他大部分学生都是失败的,他们只是少部分成功学生的陪衬品。推而广之,是否就可以认为这所学校的教育总体上是失败的呢?!另外,这位校长在夸奖好大学的同时,捎带着对三本和高职院校进行了讽刺,这算不算是对职业教育的一种歧视呢?!
“叛逆和疯狂的青春当然可以,但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层!”——把青春当作了人生的准备,忽视是青春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好像“只要青春一吃苦,从此人生就幸福”,焦虑不安、急于求成,殊不知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意义,都只是生命的一段历程而已。
“人生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要么向孙俪那样吃苦十年,精彩五十年;要么安逸十年,吃苦五十年。”——只有内心充满着对失败恐惧的人才会有一蹴而就的想法。当下好多成年人教育孩子时,多以职业难觅、媳妇难娶、房子难买之类的东西来警示学生,可是他们忘记了,学生感受最深的只是目前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状态,而不是五年甚至十年以后的生活状态。成年人把自己内心对失败的恐惧转化成一个个美艳无比的罂粟花,供青少年学生食用,搞坏的岂止是个人,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环境!
在现实压力与浮躁心态的夹击下,成功学大行其道,中小学校也被席卷其中:开展“感恩教育”就一定要痛苦流涕,让学生觉得对不起亲人,甚至是罪人;开展“励志教育”就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让学生像打了鸡血一样为考试学习而疯狂。……诚然,学校需要励志教育,但并不需要这样以“庸俗成功学”为底色的教育。教育如农业,需要慢功,不能揠苗助长;教育如画画,需要层次,不能泥沙俱下。
关于励志教育,虽然我们不需要处处都说得像“读书,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样有诗意,但至少应该保持一份对生命的清醒和自觉,保持一份对教育的自信和高贵。这样的(励志)教育也许效果很慢,却至少可以保证我们行走在正确、向上的路上,保证我们朝向最美好的生命方向。
慢则慢已,只要方向不错就好。(作者:李 鑫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