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是汉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园林艺术的珍品。产生于明清,而形成独特风格则是建国后。栽种盆景的范围以广州为中心遍及珠江三角洲和广西中南部地区。广州盆景是岭南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人特别是广州人酷爱盆景,栽种盆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家庭天台、阳台、客厅、书房都栽种和摆设盆景,以此美化环境,调剂生活,既可舒眼目,怡心神,又可陶冶性情,岭南盆景多用石湾彩陶盆,有圆盘、方盆、多角盆、椭圆盆、长方企、高身盆等,讲究吸水透气、色泽调和、大小适中、古朴优雅。几架有落地式和案架式,多用红木等较名贵的木材制作,使之协调和谐,相映成趣。
该作品的创作经历体现了我在岭南盆景走向创新性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作品树材相对特殊,是在一棵百年大榕树的气根上切取而得。其实当时取其树枝气根的做法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情况——当时的创作环境相对困难,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我既不能出高价购买心仪的树桩,又想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盆景作品。于是在二十年前,为了实现追求特殊造型桩材的构想,我只能到野外采集树桩。一次采桩的过程中,我恰遇绿化工程队正准备移植树木。我发现一棵百年古榕的气根特别发达,该树正在裁剪期的树干与气根虽然形状比较硬直普通,但其根部的澎拜活力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就采集了其中一段作为创作素材。
▲刚取桩回来裁切后的形态
拿回盆景园后,我在根部对上30厘米的位置靠接了几棵小型榕树盆景;在其观赏面的右边,我开了一个小口。这样一来,左边增加了,右边减少了,其树身的摆动性就显现出来。经过几年的培植,树身顶端部分长了几条非常粗大的枝条,把主干的树形拉出一种云头雨脚的效果。当时我觉得这个比例已经符合理想,于是就把那几条粗枝裁去,留下现在第一转折位的枝托。
▲嫁接小树根后的形态
▲长出主托第一段时的形态
在左边,它长出了上下对称的两条枝托,为了拉动,切去了枝干的卷口部分。然后我们开始培养第二转折位的比例和用作以后延伸的枝条。
▲长出主托第二转折位时的形态
一眨眼十年便过去了,第二转折位的托位比例已符合岭南盆景创作标准,但对于第三第四第五转折位的创作难度,按照我的理想构思去做,以正常的培植方法,估摸着还需三、四十年的时间。于是,我就换另一种思维:我尝试将一棵已经种成熟的4厘米小榕树直接靠接到第二转折点。两年后,两树完美结合,于是我继续尝试,将一棵悬崖榕树盆景嫁接到第三转折位。
▲并接第三转折位时的形态
因为其嫁接材料已经相对成熟,有两个转折位,分枝比例合理,虽然愈合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但是当我断其嫁接桩的根部时,我理想的创作构图已经浮现在眼前。接下来小枝条的调整和过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并接第四转折位时的形态
在枝条的调整过程中,我采用岭南盆景截干蓄枝、蟠线绑扎的技法为辅助,经过5年调整,这个盆景基本上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作品。在日后的调整中,我会考虑将左边顶枝减矮、缩短,结合书法中强调线条的表现手法来调整树的形态,整体构图方面我会参考西方结构解剖学,去完善该作品的构图。
▲并接第五转折位后的形态
如果让我为这个作品写个总结,我暂时还未能下定论,因为我看一件作品,不会以一种参赛的模式去种植,我想以无限延伸的理念去创作我的盆景作品,我不会把创作思维固定在一个框框里,或许有一天我会将现在观赏面的左边所有枝条去掉,或许我会另换一个观赏面去继续创作这个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