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开日重阳至
——咏重阳节古诗词赏析(四)
王传学
重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宋人沿袭唐人风俗,重阳节登高、赏菊、宴饮、插茱萸等仍是主要活动。在咏重阳节的众多诗词中,结合重阳风俗,描绘重阳风景,抒发内心情怀,仍是主要内容。
先看北宋诗人宋祁的《九日置酒》:
秋晚佳晨重物华,
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
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
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
满插茱萸望辟邪。
宋祁(公元998—1061年)字子京。北宋文学家。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近人陈衍说:“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似只有此诗。”(《宋诗精华录》)此评甚是。
诗的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次句由“重”字引出。“高台复帐驻鸣笳”,气派十足。又是“高台”,又是“复帐”,又是“鸣笳”,其场面之阔绰,气氛之热烈,历历如绘。这决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赏秋的情景。
颔联承上,写佳日兴会,形象鲜明。出句与对句分写登高与饮酒两个场面。“遨欢”、“促饮”二语,道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任落风前帽”一句活用典故。《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古人把此事作为风流美事。“争吹酒上花”,意谓争饮菊花酒。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
颈联一转,以景语出之,写登山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经过一番秋雨刷洗之后,天宇澄净,秋容清淡。二句境界开阔,气象恢宏。“明”字与“清”字道出了秋晨的特色。此诗的境界与诗人积极处世的态度有关。
尾联笔力所聚,精彩益显,以欣喜的心情、活脱的形象作结。“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则矜持。“白头太守”,不仅刻画出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意谓“九日置酒”非一般登高,而是太守在宴游。一股富贵气从中透出,照应首联。结句“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古人有重九登高插茱萸以压邪的习俗。诗人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表现自己放浪形骸,豁达开朗的情形。
此诗俊逸流畅,属对工巧,尤其是末联,给全篇平添喜剧气氛,生活情趣极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诗人适逢其会,发为词章,写成了这首充满兴致的作品。
再看北宋词人晏殊的《诉衷情》: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词人于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赋此词,时四十八岁,为陈州(今河南淮阳)知州。他由参知政事贬来此地已六年,常借酒遣怀,此词是秋天在开封登高远望时所作。
“芙蓉金菊斗馨香”句中的芙蓉和菊花都是秋季里开放的花。词人写秋日里万花纷谢,唯有芙蓉和满目金菊竞相绽放的景致,不单纯是写景,同时交待了季节。下句“天气欲重阳”则更进一步点明节气。中国古代有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词人直言重阳,为后文登高写景做了铺垫。“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正面写景。临高而望,远方村落星星点点,在霜叶染成的红树之间点缀着片片的秋草和茂叶凋零之后的树的枝丫。在秋日艳阳之下,如妙笔彩绘的图画。至此,秋日如画美景,词人昂然游兴,跃然纸上。
上片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致,情思恬淡自然,语言明净清新,不饰雕琢,亦不失于浮浅。
下片起首三句九字皆写景。“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写景气势恢宏,意境旷达间流露着淡淡的忧伤,并使上片中秋色如画的静物描写进一步成为动态描写,语言生动秀洁,精炼浑成。至于由此而起的思量之情则是触景而发。极目高远,尽见天地之间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恰此时望见大雁天边而来。鸿雁传情之说古亦有之,词人由此联想起远方疏亲密友,引起对远方亲友的怀念是十分自然的事。在前词丰厚的铺垫之上,聊以“无限思量”叙寄情思,又戛然而止。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绝,蓄意绵绵,情溢词外。词的下片在写景的基础上,融入情思,增添了词的内涵。
这首词全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登高所见的描写,表达词人怡然自得的雅兴和由重阳节而引起的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而这种思念的伤感却是在隐约之间的。在语言上,这首词在具备晏殊词温润端丽的一般特点以外,尤见秀洁清新,为全词高远淡雅、陶然旷达的意境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另外,词中注重色彩描写,其中“芙蓉金菊”、“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淡水”、“碧天",或明或暗写出景物的色调,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给人以美的陶冶。
九月已是深秋,重阳节近,菊花吐蕊,落叶飘飞,满眼一片清秋景象,极易引起思乡怀远之情。
先看北宋词人欧阳修的《渔家傲》:
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惟有东篱黄菊盛,遗金粉。人家帘幕重阳近。
晓日阴阴晴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新雁一声风又劲,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 信。
九月,已是深秋,意味着秋季到了尽头,树林之内,尽是枯枝败叶,地下残叶铺满。只有那菊圃之内的黄菊开着茂盛的花,散落着花粉。家中窗户的帘幕也厚了起来,重阳节快到了。
清晨的天气阴沉,看来还不一定是个晴天啊。添衣加暖之后,这微寒也就没那么严重了。南去的大雁在天空中啼叫,此时风更凛冽了,云朵也好像要凝固一般。啊,这南去的大雁到来,应该捎带有我的家信吧!
词中借景抒情,表现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再看宋代词人李纲的《渔家傲》:
木落霜清秋色霁,菊苞渐吐金英碎。佳节不随东去水,谁得会,黄花开日重阳至。
三径旧栽烟水外,故园凝望空流泪。香色向人如有意,挼落蕊,金尊满满从教 醉。
李纲(公元1083—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与赵鼎、李光和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官。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树叶飘落,霜满大地,满眼秋色,金菊含苞吐蕊,花瓣摇曳枝头。重阳佳节在菊花盛开的时候来到了。看到小路边旧时栽种的菊花,遥望故园,两眼贮满了思念的泪水。菊花的香色对人如有情意,就让人采摘下来,酿成美酒,一醉方休!面对重阳菊花,诗人的故园情思表露无遗。
北宋词人晏几道的《蝶恋花》,借重阳宴饮抒发秋怨: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职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 怨。
此词描写秋天的景色并抒发由秋景而触发的一丝忧郁哀伤的情绪。
上片全是写景,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颜色特别丰富、鲜明。碧苔、红叶、金菊、绿扇、粉塘、白练,几令读者应接不暇,真是一派斑斓秋色。“已近重阳宴”,点明节令,使所写景物突出了深秋特色。
下片抒情,写得比较委婉含蓄。为消愁而饮酒至醉,又让凉风吹面而清醒;忽见南飞雁字,不免触动离愁;天色渐晚,护霜云合,又听到了哀怨的笛声。最后点出“秋怨”二字,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笔法,然而词中所写的怨情,仍是迷茫而笼统的。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菊》,借重阳酒盏抒孤寂情怀:
院落秋深数菊丛,缘花错莫两三蜂。
蜜房岁晚能多少,酒盏重阳自不供。
深秋,院落中无数菊花怒放,在花丛间有几只蜜蜂飞舞,在这深秋百花凋零的季节,不知道它们还能采多少蜜。重阳佳节里本应与亲朋好友登高赏菊,可诗人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停的对着菊花饮酒。诗中透露了诗人寂寞孤独的心境。
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借重阳抒豪情: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黄庭坚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安置,开始他生平最艰难困苦的一段生活。此词即作于黔州贬所。
该词主要通过重阳即事,写出了诗人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说明贬谪环境之恶劣。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让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下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用“鬼门关”的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下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词人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最后三句是高潮,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诗人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北宋词人秦观《满庭芳》,通过对重阳萧瑟秋景的描写,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上片怀旧,以景语开篇。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一片碧水放出了冷光,寒气袭人,不觉惊叹时序变迁之速;又有几片黄云逐渐凝聚,掩没了微弱的阳光,大地呈现出苍茫的暮色,台阶上堆积着零乱的黄叶。浓重的衰飒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心境。“惊”、“凝”二字集中地表现出词人对一片萧瑟景象的主观感受,加重了所写景物的感情色彩,反映出他的凄苦心情。“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人静”,而词人不静,他心思潮涌,斜月照耀之下,徘徊不定,陷入了沉思之中。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这几句不是泛泛地点明时序,而蕴蓄着很深的感慨。近重阳的九月,正是“授衣”的秋日。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而对于接连遭受政治排斥的词人来说,当这种声音清晰地传人他的耳鼓时,他心中涌起无限的悲凉:时光一年一年地消失,而苦恨何时能休!“又是”二字尤极委婉之至;“催”字,写尽哀痛之切。“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下片伤离,以景语结情,景语情语,丽雅工致,情韵兼胜;层层铺叙,步步迫近。委曲婉转,凄切动人。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紧承上片结句,婉转地表达出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和伤离怀旧的情绪。宋哲宗绍圣初年,以苏轼等为核心的所谓“元祐党人”横遭贬斥。险恶的政治风浪,冲散了好友亲朋,这中间是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的。人情反复,世态炎凉,贬谪中不会有什么新欢,即使有,也会很快失去;生平故旧,或存或亡,即使存者,也天各一方,对于往事还能想些什么呢?只有怅惘而已。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提到菊花,表明了时序已到了深秋。“谩道愁须殢酒,今酒未醒、愁已先回”,是一句久经苦难的词人的肺腑之言,中间蕴蓄着词人的无限辛酸。这几句和上边两句初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紧密相连。从词人的发问语气里可以判断出他已无心赏花,无心把盏,因为即使吃醉了酒,也解不了愁,“酒未醒,愁已先回”。就这样,把黄花与酒以及解愁与否联系起来,感情跌宕,喷涌而出,步步进逼,最后说出一句最深挚、最动情的话:酒敌不过愁。
“凭栏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以景语作结,回旋不尽,产生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少游的词作,写景而情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善于融情入景,既显豁,又含蓄,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北宋大诗人苏轼的《九日黄楼作》,回顾去年重阳抗洪,感慨万千:
去年重阳不可说,
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
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
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
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
终胜泥中事锹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
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如细雨,
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
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
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
远水鳞鳞山齾々。
诗人猛士杂龙虎,
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
此境何殊泛清霅。
自注: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
此诗作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黄楼新成以后。诗人追述去年今日的水灾,欣喜今日的佳节。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苏轼到徐州知州任,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清丰西)曹村决口,淹四十五县,坏田三十万顷。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汇至徐州城下,水深近三丈。苏轼坚决表示要与徐州共存亡,他亲自组织军民抗洪,自己住在城上,“过家不入”。经一个多月的抢险救灾,又开凿清泠口,将积水引入黄河故道,到十月,险情排除,保住了一城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防止水患再度侵袭,诗人请求朝廷同意他增筑徐州城堤,功成,他在东门上建造了一座黄楼。适逢重阳节,诗人宴宾客于黄楼,写下此诗。
全诗以大开大合之笔,追述了去年重阳洪水泛滥,诗人和百姓们一道忙于抢险救灾,根本不可能顾及过节之事,及洪水退去,黄楼落成的情景;并突出点明历尽艰险后的今年重阳,诗人所感到的有如获得第二次生命般的极度欢欣。后半篇又以生动的画笔描绘了当前重阳日阴晴变化的种种景观,并展示了酒宴上英豪众多、歌舞不辍的热闹场面,且写出诗人殷勤待客的深情厚意。全诗雄健爽朗,跳荡奔放,杂以戏谑、调侃,很能从中看到诗人的真性情。
作为诗人的苏东坡,用诗的语言,表达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心理感受:“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似乎也没有过多的自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