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描写父子之情的文章中,我一直觉得朱自清的《背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虽然是短短千字的文章,却不知让多少人曾泪眼婆娑,不知让多少“仇深似海”的父子互相原谅了对方。
《背影》这篇散文小说是朱自清最经典的作品,记得在之前初中的语文教材中也是连续被选中,而老师们对这节篇文章的讲解也是重在两个字“精”和“细”,直到今天笔者对文章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心。
家庭琐屑触他之怒,待我不同往日
起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只觉得作者和父亲之间情意深重!父亲对儿子舐犊情深,而儿子对父亲又是那种细腻的关爱,但后来文末那句:“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让我对他们的关系产生了很大怀疑,或许朱自清和父亲之间并非这样含情脉脉。
后来查阅过相关资料并阅读了朱自清其他的作品后才发现他的文章了处处透漏着对父亲的不满和愤怒,他们的关系的确是水火不容。
背影
朱父鸿均年轻时曾在东海,高邮,扬州等地做过官,并且大多是在供销部门,也算一份肥差吧!而朱鸿均在下岗前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并且还有些旧官僚主义,取小姨太太、下馆子、吃花酒,这不仅让朱自清的母亲不满,也让作为长子的朱自清感到羞耻。后来朱鸿均的老母亲听到儿子下岗,娶小姨太太这些事后急火攻心,不久便去世了。
背影
而朱鸿均和朱自清之间的仇恨得从这件事说起。1920年,朱自清考虑到家庭窘迫的情况,而他作为家里的长子自然而然要扛起责任。所以就提前从被北大毕业,回到母校当老师,这时候朱自清成家才四年多。
父子二人的冷战
按理来说,一个成年人和父亲之间并没有多少代沟。但朱鸿均并没有考虑这么多,他凭借和中学校长的关系将儿子的工资提前要了出来,这让朱自清愤怒到了极点,而父亲给他回应是:“花儿子的钱天经地义!”
朱子清接受过先进的西方教育,无论是对哲学还是思想都比较超前,他忍受不了眼前这个自以为是,官僚主义和封建意识浓厚的家长。而朱鸿均也想以旧思想、旧意识来控制儿子,所以他们在思想和性格上是真正的水火不容,无奈之下朱自清携带妻子儿女愤然离开扬州,父子之间就从此失和了。
朱自清和父亲
期间两人应该有两年多时间不曾联系,不曾互相慰问了吧,作为长子的朱自清虽然忍受不了父亲的这种作风和强有力的控制欲,但在他心里那终究是他的父亲。
所以朱自清后来带妻儿回过几次老家,想和父亲言和,但父亲还是没有原谅他,甚至连门都不让进。幸亏在街坊邻居的劝说下,朱鸿均碍于面子才让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得以进门。
进门之后,朱鸿均并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也觉得十分尴尬,所以他只待了几天有携妻儿离开了,此后父子两人又进入冷战状态。
因为一篇文章,我们原谅了对方
古话说的好“人越老越善”,朱鸿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真正体会到作为晚年老人的空虚和孤独,所以他也渐渐有了思念儿子和孙子的情怀了,但总归拉不下面子来向朱自清求和。
朱自清
朱鸿均就以问候所孙子为由,写信给朱自清结束了他们长时间的冷战,一封家书父子二人的仇恨也慢慢消了,其中朱父有一封心中的话语也被朱自清引用到了背影中。他是这样说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大去之期不远了,朱自清心中明白:父亲倔强要强了一生,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终于向妥协了。朱自清因为父亲的这句话也是感动又惭愧,他于1925年10月的一个晚上也给予了回应。他回忆二十岁那年父亲在火车站送他去上学的情景,不禁泪眼婆娑,从而写下这篇不朽的佳作——《背影》。
朱自清用细腻而又独特的写法,将父亲拖着臃肿的身体爬栏杆买橘子的举动刻画出来,每每读到此处,不禁让我也泪眼朦胧。
朱鸿均
一篇《背影》让他们彼此从水火不容到放下仇恨互相释怀是多么幸运啊,同时笔者又替他们感到惋惜,他们之间错失了多少父子团聚的机会……
人一生的日子屈指可数,在亲情面前那些倔强和固执又有什么放不下呢?
完
各位看官,对本文有什么建议可以留言讨论哦!
- 上一篇:周易名句-《易经》36经典名句
- 下一篇:朱熹的名言-儿童启蒙读物朱子家训全文兼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