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祖的成语-成语“画龙点睛”因他而来“画家四祖”之张僧繇

祖的成语-成语“画龙点睛”因他而来“画家四祖”之张僧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26 12:45:20
阅读:

如果有人问你,你认识张僧繇吗?你可能会猛力摇头,没听过!但若问“画龙点睛”你听过吗?那当然了,这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成语,谁没听过?那如果我们把两者贯穿起来,说,“画龙点睛”是从张僧繇那儿来的,你会不会联想,张僧繇和龙可能有极大的因缘,他也一定很会画龙,是不是这样呢?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张僧繇。


张僧繇(479年─?)是南朝梁吴中(今江苏苏州)人。梁武帝天监(502年─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俾夜作昼 无须臾之闲


张僧繇一生都在苦学,据《续画品》记载,他“俾夜作昼,未尝厌怠,惟公及私,手不挥笔。但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意思是说张僧繇平日都是手不离笔,把夜晚当作白天,日以继夜地努力作画,而且老也不觉厌倦,因此,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不得闲。因为他这么下工夫,努力不懈地作画,所以他画道、释、人物、龙、马等,无一不工,而且大都作卷轴画和壁画。他与顾恺之、陆探微以及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


寺庙壁画的楷模


因为梁武帝崇奉佛教,而张僧繇是梁武帝最器重的佛像画家,因此,凡是需要装饰或美化的佛寺,都命张僧繇去画。壁画画得多了,不知不觉地,他也有了自己的手法和风貎。因其风格独特,人们以“张家样”称之。这个张家样,不但成为当时雕塑界和壁画界的楷模,也与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唐吴道子的“吴家样”同为古代寺庙壁画常用的样式了。


张僧繇的画艺卓绝,他懂得汲取外来艺术的长处,采用天竺的凹凸晕染法,利用深浅颜色敷染物体的明暗面,使一幅平面图显出立体形象来,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和佛像、山水、花卉等无不栩栩如生,令观赏者叹为观止。我们举个例子,一次,梁武帝思念封地在外的诸王,便命令张僧繇为诸王画像,张僧繇不负所托,每位都画得维妙维肖,武帝见图就好像见到诸子一样,龙心大悦,赞许他的画“对之如面”。


一乘寺变凹凸寺


据唐朝许嵩所着的《建康实录》记载,有个“一乘寺”是梁代邵陵王王纶建造的,寺门画有“凹凸花”,据说是张僧繇的手迹。张僧繇所用的技法就是天竺的晕染法,以朱砂及青绿色来渲染,远望凹凸有致,极为生动,有立体感,近看却是平的。这幅画也因此成为该寺的特色,人们觉得很不可思议,干脆把一乘寺叫成“凹凸寺”。


没骨法 没骨山水


张僧繇还进一步把印度(天竺)佛教艺术的晕染法与中国传统画法溶和,创出了“没骨法”,成了没骨法的开山祖师。所绘山石不勾轮廓,全以重色直接涂写出山峦树石本体,然后再设法分出丘壑崖岩、远山近水等等。


《雪山红树图》就是用此法画的。画面上积雪甚厚,被包装得极其浑厚的山峦迤逦绵延,虽是粉妆玉琢,却极有气势。再把视线拉近,一派生机。山斋中有人凭栏而坐,似乎预知有旅者要来,闲适地等待着。而在重山之间,一座颇具规模的溪桥,有旅人正骑着驴缓步过桥,后头跟着一个很辛苦的、既要照顾行李,又要看好行程的仆人。他们也许就是那个被殷殷期盼,被耐心等待的人。


张僧繇的作品《雪山红树图》。


伴随着小队旅者一路走来的是一片银白世界,在雪封的冰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浓郁的情感和醇朴的诚意正悄悄地散播。雪霁山色与红树绿叶交相辉映,鲜明快意,观之令人心胸开阔,涤尽尘俗之气。


画龙点睛 成语由他而来


张僧繇也善于画龙、鹰、花卉等,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画龙。他画的龙可称得上“神妙”,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张僧繇这儿来的。据《历代名画记•卷七》记载:有一年,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每条龙都画得十分生动、传神。许多香客和游人听闻此事,纷纷前来观看,人人都赞不绝口。但是,很多人觉得这些龙虽然画得活灵活现,好像随时都要飞起来似的,但美中不足的是这四条龙都没画眼睛。于是有人就请张僧繇把龙眼睛点上。谁知张僧繇却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觉得他这话很荒唐,根本不相信,坚持要他给龙点睛,他推辞不了,最后只好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画上。他刚画完不久,天色忽然大变,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与此同时,两条巨龙破壁凌空而起,腾云驾雾地朝天空飞去。围观的民众看得目瞪口呆,回头再看没画眼睛的那两条龙,依然还在墙上。


画鹞 赶走兴国寺鸟雀


还有一件事,也见证张僧繇画艺的神乎其技。唐人旌鷟在《朝野佥载》中记载,在润州兴国寺,鸠、鸽等野鸟老喜欢飞进大殿,栖于梁上。众僧苦于鸟粪四处乱洒,玷污佛像,巨大的佛像清理起来相当困难。后来经人建议,请张僧繇在大殿东面的墙壁上画一苍鹰,在西面墙壁上画一隼鹞(音:准耀),二鸟都侧头向檐外睨视,神态威猛昂扬,不可一世。从此,鸠、鸽等鸟雀再不敢飞入大殿。张僧繇写实功力高超,画作之灵动逼真可见一斑。


传神之笔可通神


《历代名画记•卷七》记载。江陵有一座建于齐明帝时的天皇寺,内设柏堂(宫殿名),张僧繇在柏堂里画上卢那舍和孔子等十位哲人的画像,明帝看了之后责问他:“佛门内怎么能画孔子的像?”张僧繇回答:“以后还当仰仗这位孔圣人呢!”等到后周世宗灭佛时,焚烧天下寺庙、佛塔,唯独天皇寺的柏堂殿因为画有孔圣人的画像而没有遭焚毁。


张僧繇的作品 《神农伏羲像轴》。


张僧繇也曾画过《天竺二胡僧图》,适值河南王侯景举兵叛乱,战乱中,《天竺二胡僧图》虽没被毁,但画面上的两僧被拆散,其中一个胡僧像被唐朝右常侍陆坚所收藏。陆坚病重时,梦见一个胡僧告诉他:“我有个同伴,离散多年,他现在洛阳李家,你要是能找到他,将我们俩放在一起,我们当用佛门法力帮助你。”陆坚到胡僧告诉他的洛阳李家拜访,李家果然藏有另一个胡僧的画,陆坚将其买了回来。过了不久,陆坚果然痊愈了。


以上种种说法颇为有趣,把张僧繇的画神格化了。不过,也有比较正统的评论,如张怀瓘在《历代名画记•卷七》评语:“夫象人风骨,张亚于顾、陆也。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顾为最。”


见证“书画同源”


另外,《历代名画记‧卷二》也有这样的记载,张僧繇潜心揣摩卫夫人书法之“点、曳、斫、拂”,每日不间断地习练,并且又依卫夫人的《笔阵图》去探讨,“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长期不懈地努力钻研,其成果是,比较轻灵的笔划,如点、撇、提,写来都别有一番巧妙;而练到比较凝重的笔画时,那就如钩如戟,如利剑之森森。然而不管巧妙也好,沉凝也罢,他都能够将之潜移默化到他所画的山水画、花鸟画的笔法之中,有力地见证“书画同源”的实质性。后世的习练者如能耐心去钻研,去发现,应能受益无穷。


《历代名画记‧卷二》以为他“骨气奇伟,‘六法’精确,形象具备,有意到而笔不到之妙”,意思是他的绘画手法非常简练,“笔才一二,而象已应焉”,他这种简约洗练的用笔,与唐代吴道子并称“疏体”,而与顾恺之、陆探微的“密体”风格相异。


唐代最著名的雕塑家杨惠之与“画圣”吴道子,都直接继承了他的风格。北宋画家刘道醇在《五代名画补遗》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可说是相当中肯。


据典籍记载,张僧繇的作品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梁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格武图》、《行道天王图》、《清谿宫水怪图》、《摩纳仙人图》等,分别着录于《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


张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梁令瓒摹)


张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梁令瓒摹)


张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梁令瓒摹)


​张僧繇目前传世的画作,我们还能见到的,被论者疑为晚明仿其画风之作的有《雪山红树图》,此画收录在《故宫书画图录》中。而《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也只留下唐代梁令瓒的摹本,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