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这个词一般指品德败坏的人,形容人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在今天如果听到有人说自己是衣冠禽兽,那么肯定是在骂自己,这时候一般会选择骂回去或者大打出手。可是你能想象如果在古代你称一个人为衣冠禽兽,他会喜笑颜开,对你表示感谢,而说者更是一副羡慕的表情。今天就来谈谈这个含义变化最大的成语——衣冠禽兽。
衣冠禽兽原本是个褒义词。最早它是指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过去对于政府官员的性质,品级等只需要看一眼衣服就一目了然。
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在服饰的颜色上,不同的品级,也有不同的颜色。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的“衣冠禽兽”指的是官员的服饰,有令人羡慕的味道,一般用作赞语。
那么“衣冠禽兽”到底缘何成为一个贬义词的呢?这就要说到在明朝中晚期的时候,当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大部分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导致官场一片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官员为匪盗瘟神。于是,老百姓称那些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到了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完全被用作贬义,泛指那些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道德极其败坏之人。
在今天的和谐社会,愿人人充满爱,少做那衣冠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