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有“獭祭鱼”之号——水獭吃鱼喜欢推在一齐,如人祭祀;李商隐写诗也喜欢堆砌典故,如祭鱼一样。李商隐的诗还常有朦胧隐晦之意,其诗意令后人百思而难解。但这首诗却在他的诗中显得与众不同,因为诗歌无典故的堆砌,且明白如话,所寄托的情感一目了然。
巴山夜雨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开章明义,表达思念之情。“期”字重出,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而伴随着这韵律的是绵绵不绝的思念。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之句,语意与此句类似。两相比较,本诗似乎更加浅显,也更有缠绵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写得当是他此刻所处的环境。秋日水浅,但随着雨势水渐渐漫出,“涨”字不仅写雨势之大,同样也写出内心思念之强烈,亦如骤雨下的秋池涨起。后两句一转至自己内心,“何当”写出对未来的期望之迫切。古人居室三间,中间为厅堂,东为厨房,西为卧室。烛久燃,烛芯下垂,共需剪方可稍明。
“共剪西窗烛”是在想象与妻子在内室秉烛长谈的情景。而“却话”则又一转,原来所叙述的正是今日自己在巴山夜雨时那不尽的思念。诗人在遥想未来之事,但在未来却又在回忆过去发生的事,而这发生的事正是诗人现在切身的体验。“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这在绝句中少见。但诗人将眼前的巴山夜雨带入未来的回忆之中,就将现在、过去与未来贯穿起来,重章叠句的背后是回环往复,没有尽头的思念。
晏几道词中有“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之句。同样写秉烛长谈,同样写对过去魂牵梦绕的思念的回忆,但少了语句上的重叠,总显得有些浅淡。而读此诗,唯感到在不尽的时间中,思念之意萦绕其间,无法摆脱也找不到尽头,更令人觉得耐人寻味。霍松林先生称此诗重出之字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可谓一语中的。不过,当我们了解了李商隐的人生后,应当会发现这首诗背后所隐藏的生命之痛。此诗又名《夜雨寄内》,内就是他的妻子王氏。
李商隐少年贫苦,后得到宰相令狐楚的赏识与教导,并与其子令狐绹友善,以至于考官向他询问有人可荐时,他只说了“李商隐”三字。在令狐父子的大力协助下,李商隐终于高中进士。但唐代进士只是取得一个做官的资格,并不能马上得到官职。此时,李商隐恩师令狐楚已经去世,而他又应博学鸿辞科不中,就接受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入其幕中。王茂元爱其材,将女儿许配给他。此时朝廷正处于“牛李党争”之时,王茂元与李德裕友善,被认为是李党中坚,而令狐楚、令狐绹都是牛党领袖,李商隐此举就自然会被认为是忘恩负义。但实际上,在李党独占朝政的会昌年间,李商隐并未得到提拔,其岳父也在这个时期去世,李商隐也就此陷入了困顿之中。
唐宣宗继位后,李德裕被再贬至崖州(海南岛),并最终抑郁而终,李党彻底失败。而牛党执政后,令狐绹为相,虽然也允许李商隐在长安时住在自己家中,但从来未提拔过他。虽然李商隐多次陈情,有人以为,李商隐《无题》诗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等诗句均是对这位令狐相公的哀怨与乞求,但似乎从未打动过他。这就使生活在党争夹缝中的李商隐始终郁郁不得志,终于困顿之中。后来其友人崔珏在为他所写的挽诗中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指的就是李商隐一生的遭遇。
现在看来,李商隐遭遇的起点就是他的婚姻,但李商隐始终与自己的夫人情深意笃。只是后来的李商隐长年游幕各地,与妻子聚少离多,因此才会有如此缠绵的思念之情。此刻,他身处的巴地,正是刘禹锡笔下的“凄凉地”,而他一生寥落,更生出了无限的伤感,对妻子的怀念也就更加强烈了。但李商隐的妻子应当就是在这一时间去世的,可以想象,当李商隐还在憧憬着与妻子的重逢,与她长话别绪时,并不知道远隔千山万水之外,他与妻子已经阴阳两隔,巴山夜雨只能永远在想象中回荡于记忆之中,在他的未来中成为生命永远的伤痛。“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或许当李商隐悲伤地知道妻子去世消息时,当他再吟诵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他也看到了自己的归宿。
李商隐逝于妻子去世的七年之后,膝下唯有一子,史书上并没有他再娶的记载。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祖的成语-群龙无首 求同存异 衣冠禽兽,被误解了几百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