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是我们在职场中经常要用到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你入职公司,约见客户,又或者你去一些集会,在大家不认识、不了解你的时候,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是沟通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这样对方就能比较快速地了解你,或者对你进行一个快速定位。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在意这个让你快速、有效打开社交、沟通局面的表达方式,总以为自我介绍嘛,让人知道我是谁,叫什么不就行了。
其实不然,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自我介绍的目的,作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自我介绍,有人会说,不就是让大家认识我嘛。对,但不完全对,我们认识的人很多,但有印象的,有交集的却又很少。
难道我们入职新公司只是为了让人认识我吗?啊,领导也许在你做完自我介绍的当时,可能会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但过后呢?
客户关心的是他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被很好地完成,至于你是谁又有什么关系呢,也许在你之前,他已经见很多个你的同行了,他凭什么要记住你,后续要和你合作呢;
还有集会,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会后也不一定会有什么交集,这与路上遇见的陌生人有什么分别。
但是你所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你入职公司不就是为了升职加薪,赚钱养家,或高层次点,体现个人价值,达成个人抱负么;约见客户不就是想从众多同行当中脱颖而出,与客户达成交易,获得收益么;参加集会,不就是为了拓展你的人脉么,以备后用。
而自我介绍则是实现这些的第一块敲门砖,试想一个自我介绍所起的作用,要么平淡无奇,大家对你没什么印象,再次相见即使你再三提醒,你们之前大哪里见过面,你是谁谁谁,对方可能也只是客套地回应一下,那他大概率不会考虑和你进行更深层次地沟通交流;
要么印象深刻,再次相遇,不用你提醒,他就十分准确地叫出你的名字或者来历,甚至是他主动邀请你进行再次相见的,因为他需要你的帮助。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自我介绍将为你进行更深层次沟通交流提供很大的助益,那什么样才是一个好的自我介绍呢?
我们先来对比下3种自我介绍的案例:
案例一,我们最习惯的自我介绍方式:我叫某某某,来自什么什么地方,就职于什么什么公司,很高兴认识大家。
案例二,得到CEO脱不花曾参加一个集会,会上大家轮流做自我介绍,其中有一个人的自我介绍是这样做的:我研究了你们每一个人,谁谁,哪年你在哪个城市的时候,我也在那个城市;谁谁,你在干什么的时候,我就在你隔壁那个楼;谁,我们共同认识谁。。。最后说到脱不花,我不认识你,但是我是得到APP的重度用户,我还推荐给了很多人。
案例三,罗振宇曾去参加一个读书会,他在会上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大家好,我叫罗振宇,听说今天有几个高人在场,所以托朋友引荐参加这个活动。我今天要向各位介绍的书是什么什么,因为我上网查了一下各位的背景,我选这本,是因为觉得它会对各位有什么什么好处。我今天不仅一会认真听大家的发言,我还希望能知道你们最近都在读什么书,会后向大家请教。
很明显后两种自我介绍的方式会让人对你更有印象,为什么呢?
第二种的主人公很用心地在见面之前做足了功课,并且主动把自己和在场每一个人建立了联系。就这两点足以让人印象深刻了,首先想要在陌生人那里建立一个好印象,最好的方式并不是美化自己,而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和对方有关的网络里面,人都是喜欢关注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这是人的天性。比如路上遇到一个小的交通事故,两辆追尾了,如果涉事双方都与你无关,你都认识,那你顶多在那里看会热闹儿,更多可能也只是瞄一眼就走了;但是如果你认识其中一方的话,那你大概率会上前询问情况,提供帮助,即使你和他不熟,又或者你不愿管闲事,但你一定会对这起事故印象深刻:谁谁谁在路上和人家的车追尾了。
其次人们都会尊敬一个事先做足准备的人,正如他所说他事先研究了每一个人,能准确说与之相关的事情,一说明他对这次集会很重视,对与会的每个人很重视,二说明他做事认真,一个集会都会做功课到如此地步,那他的业务水平毋庸置疑,如果能与他有机会合作,相信也一定不会错,简言之,他给人留下一个专业、踏实的印象。一个既专业,又和自己有联系的人,换作是你,你能记不住吗?
第三种罗振宇采用的方法和第二种相似,首先他也事先调查了与会者的背景,做了功课;其次他用“高人”来抬高与会者的地位,还说自己专门托关系来参加这次集会,衬托出他对这次集会和与会者的重视,实质上也是在接近他与与会者的关系。但不同的是他除了这些,他明确表示自己能给与会者提供什么价值(他带了一本书,会对大家有好处),以及自己的需求(会认真听大家的发言和会后交流想知道大家都在读什么书),也就是对与会者价值的判断。这就建立一种双向的联系,他能为与会者提供价值,同时他也需要与会者为他提供价值,一个双赢的愿景就此形成。听了这个自我介绍的人,大概率都会记住罗振宇这个名字的。
看过这些案例,相信你也知道了一个好的自我介绍大概的样子,我们不妨把它清晰化。
职场中一个好的自我介绍究竟是什么样子?
首先,它是短小精湛的,通常的自我介绍都是一两分钟的事,没有人愿意在那听你絮絮叨叨,说上个半小时、一小时的。正是因为它的时间比较短,就要求我们要尽量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就是用几句话就要把你想要表达的东西说明白。
其次,它是精心准备的,不能再是第一种那样“我是谁,来自哪里,在哪工作”,who care?你一定要提前准备好:你的目的是什么,你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目的。比如你参加集会就要明白你来这里是为了结识更多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脉,而做这些是为了什么?肯定不是为了晒朋友圈的时候有更多人点赞吧,拓展人脉的意义就在于未来的某个时候,你需要人脉里的人能给你提供你想要的帮助。
人家凭什么会给你帮助?还是你想要的那种帮助?答案是双赢。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指出“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那么如何做到双赢呢?就是要先表明你能提供的价值和判断对方所能提供的价值。而想要做这些,就不得不提前准备,而且必须是精心准备。
然后,它最好还是生动有趣的,你说的再好不能命中对方要害,还是不行。能引起对方注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与之建立联系,或者就像前面所说的,主动把自己放到一个和对方有关的网络里,和自身相关的事情通常都会引起人们关注的。
最后,来推荐一个做自我介绍的方法---“三点定位法”。
这是张萌在《从受欢迎到被需要》中提出的方法,三点即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我需要什么。
我是谁,包含两部分,一个是你叫什么,另外一个就是你是做什么的。这个和第一个案例相似,这也是自我介绍必须的硬件,而且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缺了叫什么,将来对方在需要联系你的时候,很可能会因为不知道如何称呼你而放弃。换成我们自己如果不知道对方名字,会好意思开口么;
我能提供什么,同样也包含两部分,一个是你的职业赋予你的,一个是你的爱好、兴趣赋予你的。拿我来说,我的职业是销售和维修电脑,爱好是读书和写作,那我能提供就是这两类,如果你需要买电脑或修电脑,我都给予一定意见,同理如果你想读书却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我也可以给予意见,或者给你推荐一些我喜欢的书籍;
我需要什么,则是双赢关系的体现,你可以明确告诉对方你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就像案例三中罗振宇所说的“会认真听大家的发言”“希望能知道你们最近都在读什么书”“向大家请教”等等,这样做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物有所值,在想要利用你所提供的价值的同时,感觉到你们之间是平等互惠的,这样他和你相处起来才会“心安理得”。
学会了“三点定位法”,就要经常去应用,这样不仅能使你对自己的价值认知进行修正,从“我是谁,我现在能提供什么,我现在需要什么”到“我是谁,我将来能提供什么,我将来需要什么”,它是与人结交时释放出来的交友信号,也是促进你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源。
同理应用这三点也能帮助你去判断、更新对方的社交定位,从而更好维护你们之间的关系,而如果你能把这个方法提升到你的整个通讯录或者说朋友圈,那就能对你的人脉资源不断地进行整合、更新和校正,例如通讯录里在这一年内哪些人转行了、升职了、解锁新技能了等,把它些信息及时更新,也会使你与之保持同步,而不是停留在结交时的信息状态,对方也能感受你用来维护你们之间关系的那份良苦用心和对他的重视,从而你们的关系也会更加稳固。
古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事情不能因为它小就不用心,自我介绍感觉像是很小、很普通的一件事,有心的人会用心准备,积极运作,把它用作打开成功之门的敲门砖,所谓“赢在起跑线上”想必说的就是如此吧。为什么我们庸庸碌碌,总是得不到好的发展机会?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没放在心上,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能再还没跑就已经落后了,让职场上的飞跃从我们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开始吧。
关注我@若见Smile,我会不断分享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知识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