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是每个家族的标志和称号。一个姓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在姓氏文化方面得到一定展示,其最大特色就表现在姓氏祠堂上。过去,每一个姓氏的祠堂都必须撰写或镌刻别具一格的对联。往往一看门上的对联,就知道这一家主人姓氏是什么。
这些祠堂对联浩如烟海,字字珠玑,能让我们后人理解客家先贤勤劳俭朴、耕读传家、敦睦族谊、仁善积德、崇文重教的美德。
反映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精神
宗族中的“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至协调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类文化著作以族长或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诲的形式,传授给子孙后代,使他们同言而信、传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如治家、教家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蘩矩之道”等,在祠堂对联中都得到充分反映。
如龙南杨太围承喜堂联:“希圣希贤,做天下第一流人物;惟忠惟孝,付世间亿万载纲常。”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儒家认为是立身之道。期望后辈永久遵守的是“纲常”,即三纲五常的简称。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以仁、义、礼、智、信为五常。
“族约家规承古训,俭则呈用,勤则有功;纲常化理启今贤,礼以利人,谦以和德。”这是全南乌桕坝李氏宗祠联。这里强调家规的作用,提倡“勤”“俭”“礼”“谦”行事。于都车溪王氏宗祠联:“敏勉交修,克承先祖,事亲敬长,孝友敦全于党族;德行廉尽,堪启后人,济家治国,声名表著于尘寰。”再如石城屏山亨田黄氏文忠公祠联:“入雅堂毋忘爱敬;出此户宜笃友恭。”龙南杨太围承喜堂联:“祖述君臣,敦孝友而和弟兄;宪彰司马,积功德以贻子孙。”这些对联,都从不同角度和内容融入了中国人向来讲究的“四维八德”,其中“礼、义、廉、耻”组成“四维”;而“八德”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儒家学说要求人们“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和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阐述“学而优则仕”观念
古人十分看重读书。十年苦读只为一朝中榜,当上朝官改变命运。当了官,就能出人头地,就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祠堂具备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祠堂或义庄合办学校,校址多借用祠堂或义庄空屋,对本族子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家族子弟如出外求学,或外出考试,还可得到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石城龙岗乡下迳村山塘尾李氏仪世公祠刻有一联:“道德万年基,竞委穷源,共羡龙门学海;文章千古事,含英吐彩,群钦邺架书香。”对联阐述了“文章千古事”的重要性。唐代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中写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邺侯即李泌,后因以“邺架”比喻藏书处。以此典故号召后辈勤奋读书。
中国长期的农耕时代决定了古人认为耕读是最佳的两种人生路径。所以在要求人们勤奋读书的同时,还要努力耕种,以充足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读书这一精神活动。龙南杨太围承喜堂联可见一斑:“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示儿孙两条正路,唯读唯耕。”科举制度之下的家族制度,耕读传家,无论在生产还是在文化上,不仅是社会基本的细胞,简直可以说是基于血缘的文化共同体。乡土中国,文化世家俨然是教化一方的道德模范,对于族内子弟,它所产生的效应,自然是不能低估的。
做官与读书联系紧密,古人都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如龙南关西新围联:“奎星高照,腹有诗书步蟾宫,连登科甲;皓月生辉,胸罗锦绣得天恩,赏戴蓝翎。”你看,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的奎星高照着,满腹才华,连科及第;有幸获得皇恩,自然赏戴蓝翎,官运亨通。整副对联充满了“官气”的荣耀。
再看龙南里仁栗园围橘瑞堂联:“纪绪犹存,累代簪缨昭德泽; 缙绅克绍,满堂冠冕焕文章。”纪与缙就是栗园围先祖李清公的父亲李大纪和其叔叔李大缙两个人名字的简称。上联记述李氏累代为官,而且后代能够继承“官业”,由此,满堂的官帽又使文章焕发出光彩。相辅相承,相得益彰,这里将读书与做官的关系阐述得非常透彻。
描写祭祀场面和对先祖的崇敬
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古人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上。古代为了增强血缘、宗族关系之间的团结,做到全族俱荣,利害与共,祭祀祖先活动比较多。
兴国西街越国公祠联:“平乱定唐宫,千载奇谋彪史册,著乡贤世衍江南,礼乐衣冠期勿替;论功封越国,一朝文物钦德爵,仰声名祠修岭北,蒸尝俎豆庆常新。”这里运用了祠堂对联中常见的两个词语蒸尝和俎豆。蒸尝,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国语·楚语下》:“国於是乎蒸尝。”俎豆,即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俎,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豆,上古时盛食物的器皿。亦泛指各种礼器。
“祖庙敞上阳,美奂美轮,百代人文看炳蔚;宗功追兴国,序昭序穆,万年俎豆荐馨香。”这是瑞金杨氏宗祠联。在记述祭祀的同时,还用“美奂美轮”特别对祭祀的地点祠堂大加称赞了一番,并对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进行了描述: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有的对联则对祭祀的心态和神情进行刻画。像石城北关黄氏祠堂联:“俨若思,羹墙犹见,百代怀恩三陌纸; 祭如在,黍稷惟馨,千秋祭祀一炉香。”
《礼记》上有“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的语句。俨是恭敬、庄重。容貌恭敬庄严,举止沉静安详。“若思”是若有所思,意思是说人的仪容举止要安详,要从容不迫,不能毛毛躁躁。羹墙:《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后以“羹墙”为追念前辈或仰慕圣贤的意思。上下联句末,还突出了祭祀时用的“三陌纸”和“一炉香”。崇敬与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水光山色入祠联
客家祠堂一般建在风景优美的山水之间,因此,祠堂联很自然地融入了周遭景物,如同古代的山水诗一样,景中寓情,景中有论,山水中的许多物象就生动活泼起来。如宁都竹笮乡新街本乃翁祠联:“千古江流,山环香抱,四面风光,奇趣独特;万重景色,柳暗花明,百里月影,雅观极佳。”这副对联没有像上面列举的联例那样,有的是谆谆教诲和仰慕与崇敬,而全都是江流、月影、柳暗、花明这些奇趣独特的景色,说明了祠堂是座宜居的风水宝地。
于都车溪王氏宗祠联:“秀水绕阁兰作带;慈山当户翠为屏。”以比喻之法写出了山的慈爱和水的秀美。
有的专写植物,如石城县城北关黄姓志坚公祠联:“露凝玉树开新叶;阶秀兰芽发异香。”还有的刻画鸟类、泥窗和潭影,如全南黄泥潭李氏宗祠联:“黄鹂高歌鸣翠柳;泥窗依景影澄潭。” 更有的立足堂前风物,对周边风景进行展开描写。
“章贡水环流,祠建古城潆洄,秀抱鸡心岭;崆峒峰耸翠,堂开卫府则列,云垂马祖崖。”这是赣州市卫府里钟氏宗祠联。
明代时,赣州卫署设于此,故名卫府里。卫署,乃明朝军事机构。当时,军队实行卫所制度,即在军事重镇设立卫,卫之辖区内重要关隘设所。钟氏宗祠建在早已圮废的卫署上。赣州城,有章贡二水环流,水流绕着古城回旋。伫立祠边,可以望见横亘于赣州城南面的崆峒山,即峰山。近处的西面,耸立着挺秀的鸡心岭,东边,对峙着云彩缭绕而充满着禅气的马祖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不令人感念祖宗的德泽和后辈的福祉呢?
祠堂对联的作者
祠堂对联作者,其来源与构成也不同于古代其他作品。这是由于宗祠的特殊性所决定。兴建祠堂主要是后辈子孙对祖先的纪念,是慎终追远的体现,本族后辈子孙是当之无愧的作者。如石城秋溪赖氏松阳家庙(明禋堂)联:“赖氏自周封食邑,颍川遇公改郡松阳,甲第乙科,济济衣冠辉秘里;家庙从宋立系州,虔化源重开基秋水,丁男子姓,绵绵瓜瓞耀宗坊。”此联即为裔孙赖於贤撰写。
其次是本族和他姓贤达贵人、官宦等。如本族人陈国香为石城屏山陈坊陈氏宗祠撰写的对联:“启后本诗书,出有循吏,外有醇儒,在昔人文高颖水;承先首忠孝,外则尊王,内则敬祖,于今望族重良溪。”陈国香,清代拔贡,石城琴江镇人,曾任浙江嵊县、钱塘县、石门县知县。再如廖鼎新为石城屏山长溪赖氏宗祠敦睦堂撰写的对联:“大晋东西一大尉;长汉古今两将军。”廖鼎新,是他姓名人,民国时期,担任石城中学校长。再如任四川道监察御史的谢远涵为兴国澄塘王氏撰写的家庙联:“澄清报国荷天宠;怀德传家沐圣恩。”
更有甚者,还有皇帝亲书亲赐的特例。如宋神宗赵顼还给兴国鼎龙乡杨村欧阳氏宗祠撰联:“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此联着重赞扬辅佐皇帝,以及道德文章皆佳的百世师欧阳修。
文天祥在少年时曾到赣县白鹭吉塘寻找在这里教书的父亲,并在此地就读三年,得到当地乡亲的照顾。后来,文天祥考上状元,他不忘此恩,专程到吉塘看望乡亲。乡亲们纷纷设宴相迎。适逢当地陈氏宗祠新近落成,大家就请他为该祠堂题联,文天祥欣然命笔,撰写了两副对联:“昔年韦衣来章贡;今日紫袍登颍川。”“苜蓿不妩风味淡;游扬最喜道真情。”
对联通过今昔对比,回忆当年困厄之时,受到乡亲的悉心关照,如今荣登科甲,身穿官服,如同荣归故里,别有一番感慨。两副情真意切的感恩联,皆出自作者真情实感的心灵之作。
在有的宗族中,没有产生更有影响的人,或者文化人缺乏,就请有名望人物撰联,即使有,再请有声望的人来捉笔,也能产生名人效应,为本族增光添彩。在近现代,这样的例子不少。如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赣县夏府有个名绅夏翌,号坦天的戚姓人,他追随孙中山,参加了同盟会,并与孙中山四处奔走,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友谊。他的堂弟戚修祺侨居南洋也积极募集资金支援革命。他们兄弟为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0年,夏府戚氏整修聚顺堂,戚翌便亲赴广东,面请孙中山为聚顺堂题联,以作纪念。孙中山欣然同意,遂挥笔拟就一联:“尉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恢家族规模,建明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
此联言辞恳切,表达了孙中山先生期望祖国和平振兴,倡导发扬革命先烈光荣传统,祝愿戚氏家族兴旺发达,光大宗功伟业的心愿。
再如清朝光绪年间,赣县夏府举人谢雄文在参加江(苏)浙(江)教育考察团时,认识了蔡元培先生。宣统元年,谢屋建造敦伍堂,谢雄文写信给蔡元培先生,请他题一副对联。同年冬天,蔡元培先生寄来了一副对联,对联曰:“先人有燕翼贻谋,无论为文德为武功,承绍允推贤子弟;地势得象山灵秀,人此产英雄产豪杰,勋名彪炳泰东西。”
上联赞颂谢姓先人为子孙谋划的眼光,也称赞了后辈继承先辈传统,在文武方面取得的业绩。下联以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结庐象山讲学作喻,表达了谢姓人才辈出,名扬天下的殷切期望。
当时,谢屋请了最好的石匠,把这副对联刻在敦伍堂的大石柱上。
宗祠对联是祠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祠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流芳百世。在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传统的祠堂建筑及其文化,已经越来越少。面对古老的文化体系逐步被现代文明所遗忘,我们应该对祠堂文化的形式及其内涵,进一步发掘研究、洞察和思考,通过这些文化历史遗产,人们可以托物寄情、托物寄史,寻根访祖,瞻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