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千回百折,山重水复疑无路。
跨越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一生读书无数,他将这些学来的理论融会贯通,运用到中国革命事业上,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崭新的天地。他也是一名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大气磅礴的诗词,诗词中展现了无比豪迈的革命情怀,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同志曾写下一首题为《长征》的诗。那是我党领导的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封锁,成功摆脱险境,在陕北革命根据地会师后写下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首诗,总结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虽然艰险无比,虽然困难重重,虽然蒙受磨难,但长征的将士们用钢铁般的意志挺了过来。
在那个战火纷飞、外敌入侵的时代,身为国民党的蒋介石违背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不顾民族危难,在小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的背景下,一意孤行的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我党及我党领导的红军。
于是乎,国民党集结百万兵力,采取堡垒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全面大围剿。为了抵抗这次围剿,红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但由于当时一些人错误的战略方针,不听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意见,导致这次围剿损失惨重,形势陷于被动。
为了保存实力,进一步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追击,红军被迫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实行战略性转移策略,退出中央苏区的革命根据地,开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
长征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从九死一生的湘江血战到峰回路转的遵义会议,从奋不顾身的飞夺泸定桥到红旗漫卷在六盘山下,长征就像一条萦绕于山河间的红飘带,燃起星星之火,锻造着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下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
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就长征的历程时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这是对长征最精辟的总结。
长征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我党及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从毛泽东同志的这首《长征》里可以看出,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长征》一诗高度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面对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红军队伍展现出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山险路远不可怕,怕的是轻言放弃;敌人炮火不可怕,怕的是放弃抵抗。纵然是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即便是那样高大的乌蒙山脉,也只是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是的,炮灰连天又如何,弹痕遍地又怎样,吓倒的不过是树林间的小麻雀,吓不倒钢铁般意志的红军战士。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在长征途中,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为当时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还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为了阻止红军渡河,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国军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长征胜利了,陕北会师了,三军笑了,克服了成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
毛泽东用一首诗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虽然长征已经过去很多年,但长征所铸就的伟大精神,耀亮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殿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原点。
长征精神告诉我们,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无比坚定的信心,也是新时期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所秉持的信念。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欣赏更多内容,请关注【雄观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