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华大一统的形成,这些其实是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的形成过程。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观是如何形成的呢?请看哲学诗画为你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国人必看!
1,整体观的形成
中华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学为主体,兼容诸子百家,以及佛教和道家思想精华、中医、汉字与书法、武术等方面,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政治建构而逐渐形成。
中华传统文化好比大象,道家和佛家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一条腿。我们在理解时,不可以局部代替整体。
2,历史的演变
老子的思想来源是《周易》,他对坤卦很有体会,对《周易》的继承和发扬也很明确。
诸子百家总的来源都是六经,都是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个整体。
3,发展的观点
需要明确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已经和先秦时期的儒不是一回事,有着很大的区别。
由此看,传统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是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符合的一套方案。如果我们不懂得用发展的观点和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传统文化,那中华文化就是支离破碎的,孔子也会成为一个孤立的人,而不会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神代表。
孔子在史料的整理上的贡献要大于老子,而且老子在政治治理上有一定的不足。
4,佛教的注入
佛教从汉代传入,到魏晋南北朝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能力,不会盲目的排外。中华文化把佛教进行改造,从而产生了禅宗和藏传佛教。
而儒学发展到宋明,由于朱熹和王阳明的“综合创新”,吸收了佛学中的思辨精华,再与思孟学派的哲学思想结合,诞生了心学和后来的“经世致用”之学。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是贯彻始终的,从先秦的“天人合一”到宋明的“万物一体”,无不如此。这种整体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辩证处事方式,即把人和宇宙看做一个整体,由此衍生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前者要求我们要有包容的精神,能把世间万物(包括西方文化)容纳于心,实现人类的大同与和谐;后者要求我们要顺应自然,自立自强,只有自我强大了,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受外来种族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