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自省的名言-王阳明让你内心强大的100句名言

自省的名言-王阳明让你内心强大的100句名言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10 05:47:34
阅读: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1、无私心就是道。


12、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3、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6、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7、动亦定,静亦定。


1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0、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3、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2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2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27、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2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30、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


3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32、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3、常快活便是功夫。


34、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35、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36、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3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大学问》)


3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39、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40、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41、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42、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43、天理即人欲。


44、天理即仁心。


4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6、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47、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48、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49、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50、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5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52、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5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5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5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5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5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5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5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6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61、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62、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63、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64、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6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66、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67、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68、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69、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70、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71、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72、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73、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74、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7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76、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77、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78、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79、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80、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8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82、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8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84、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85、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86、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87、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88、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8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90、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91、《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92、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9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94、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95、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96、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97、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98、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99、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100、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101、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102、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103、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


104、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105、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106、善人也,而甚孝。


107、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108、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09、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10、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111、为学大病在好名。


112、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113、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114、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115、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116、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17、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18、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119、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20、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121、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22、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12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24、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125、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126、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


127、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128、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129、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著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130、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131、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132、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133、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134、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


135、能处正是良知,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


136、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137、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


138、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139、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140、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141、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142、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143、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144、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145、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146、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147、良知即是《易》。


148、心所安处,才是良知。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


149、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


150、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


15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52、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


15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0、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9、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入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0、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