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成语“夜郎自大”比喻那些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人。而“夜郎”是个位于今天贵州的古老国家,因为历史上一句“汉敦与我大?”而“名垂青史”,成了千百年来的笑柄。
当年张骞从西域回来后,向汉武帝汇报在身毒(印度)发现蜀锦的事,并从中得知从现在中国西南地区有条通往南亚、中亚的道路。于是刘彻看到其中的战略价值,派遣使者寻访西南诸国,借此打通西南通道。
公元前122年汉朝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敦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夜郎自大”。
不过如果从历史去考察,会发现我们可能冤枉了夜郎人,他们在古代西南地区可谓一个大国,甚至是中国较早与外面交通的地区之一。
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组合体。除了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外,边疆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少数民族文化,西南夷就是其中之一。在汉代,西南夷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
根据学者研究,夜郎是百濮的一支,早在先秦时代就跟汉地诸国有来往。据《华阳国志》记载,大概在楚顷襄王时,楚国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这是汉文史书中,最早关于夜郎的记载。
关于夜郎的得名,普遍的看法是,与他们实行耶朗制的有关。根据林河《中国巫傩史》记载,“耶朗就是唱诵,是在祭祀活动中以半朗诵半咏唱的形式,宣读氏族盟誓。因而‘耶朗’是一种口头立法。凡是参加‘耶朗’的氏族都是“耶朗”大团体的成员。”因此,许多耶朗就形成了一个以经济与文化为纽带的庞大社会组织,整个夜郎国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耶朗组成的。由于翻译的原因,汉文史籍将耶朗变成了夜郎。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而《后汉书·南蛮传》也指出“永初初年,九真徼外夜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 可以看到,在当时夜郎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国家。
根据当前学者的推断,夜郎国的核心部分今贵州黔西南一带,但疆域广大,东起湖广,西到黔滇,北接川鄂,南达今中南半岛地区。虽然无法与大汉帝国相比,但在西南地区也称得上是,疆域广阔的“泱泱大国”。因此他们有理由提出“汉孰与我大?”毕竟在他们所在地区里,确实是个超级大国。
夜郎国不仅疆域广阔,全国经济富裕,军事强大,民众安居乐业。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夜郎能拥有精兵十余万,在当时各国国防实力来说,算得上是军事强国了。即使后来重视军队建设的三国蜀汉政权,军队规模的上限也就十万而已。夜郎能够养兵十多万,除了人口众多之外,没有雄厚的综合国力是很难做到的。
关于夜郎的经济发展,《史记》上还提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枸酱是当年四川地区的重要商品,因此大汉严禁出口。可为了利益,蜀人遂不顾禁令,偷偷将枸酱走私到夜郎高价销售。夜郎人能够消费起这种高价销售的商品,只能说明其国内生活水平不低。假如他们无法购买枸酱,那么蜀人也不敢为了利润而铤而走险。
夜郎国还实行了一项颇为现代的制度,就是对官员实行 “高薪养廉制”。只要一人做官,不但有高额的俸禄,他的后代也能享受到各种福利政策,据说能延续到十代人。
那么夜郎国为何如此富裕呢?其实跟当今一些海湾国家依靠石油致富一样。夜郎国靠的也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夜郎国内盛产黄金、白银、丹砂等等矿藏,让他们拥有雄厚的资本发展经济,是其富裕重要基础。
当然,仅靠资源还不够,夜郎国致富的秘诀还在于对外贸易。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可见当时西南地区,跟印度、大夏(即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等国就有了密切的经贸往来。
夜郎国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将西南地区的特产远销到南亚、中亚等地,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可以说,夜郎人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先驱之一。他们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打通了与国际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贸、文化的交流。而夜郎人对外交通所走的南方丝绸之路,引发了汉武帝征服西南地区的战略考量,因此才有了夜郎人与汉朝使者的接触。
夜郎国前后大致存在了300多年,在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25年),夜郎国与周边小国爆发战争,但他们不服从汉朝的调停,于是大汉决定教训下不听话夜郎。汉朝新任牂牁郡守陈立攻入夜郎腹地,斩杀夜郎的末代国王,接着平定西南地区的叛乱。从此,夜郎不再见于史籍,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夜郎自大”的成语,成为千古笑谈。
夜郎国虽然是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但其跟大汉帝国相比,还是相对要小。因此从汉人的角度看,他们“汉孰与我大?”之言,确实令人感到“狂妄自大”,才有了“夜郎自大”的成语。 不过,我们真的误会了夜郎人,他们是有“自大”资本的,毕竟他们建立了富强的国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我们认为他们“狂妄自大”,是站在大汉帝国的本位,加上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而造成了误读。
作者:鼓浪隐士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