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头总是相似,我们凭借对新闻的喜爱走到了一起,立志要记录历史,为生民立命,为时代立言,看着自己的名字被印在新闻纸上,隐隐的骄傲。然而想要做好新闻,光凭一腔热忱是无法成事的,就像很多前辈面对一脸新奇的我们所感叹的“编辑的工作,实在太五味杂陈了”。美编经常被误解为打印店美工,编辑也经常被误解为专业校对,然而就拿最基本的校稿子来说,这也是一件技术活儿,没点火眼金睛的本事也真拿不下。做了编辑,你就会开始挑剔,开始不自觉的较真,每天在规范有序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患上一种名为“校对完美主义综合征”的顽疾,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什么东西上印着字,都要在脑子里迅速校对一遍:“象”和“像”分清了吗?“两”和“俩”用对了吗?“的”“地”“得”区分了吗?破折号、一字线规范吗?省略号是六个点吗?宋体、黑体、楷体,字体都统一了吗?甚至,这是博雅宋,还是仿宋?是方正仿宋,还是方正仿宋简体?
很不幸,我也得了这种病,总编室这群小伙伴大概都得了这种病。每一天的报纸编辑工作,要确保标题讯头正文边栏字体字号正确,保证整版不能出现繁体字,还要照顾新闻语言本土化的同时意思要被准确表达,电脑上确认无误又要在打印出的版样上逐字点读,在三审三校后的基础上,又这样周而复始折腾上好几遍,才算是终于完成编辑校对工作。从报题、安排版面、设计版面、编辑、校对,虽然一步步都走得小心谨慎,中间还是会经历数次的调整和修改,尤其头版的设计选题,定头图、定头条、拟标题,反复斟酌修改,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在打一场仗。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熏陶和训练中,不论男女,每个编辑都被锻炼出了十八般武艺。他们校稿利索,P图完美,新闻组稿、策划文案、PS设计、汇报材料总结样样拿得出手。除了本地新闻的版面,总编室承担了时事新闻、文娱、体育、文学的版面,每天的话题就太丰富了,我们的编辑可以文艺小清新和你聊上点纯文学,也能从国际形势聊到饮食男女娱乐八卦,从激烈的赛事聊到新上映的电影。以及和各个部门关于稿件照片再三的沟通确认,简直就是每个编辑的职场写照。
印前的工作都尽全力做到最好,真正到了传版交付印刷的时候,又得了一种名叫“怎么查都觉得有错”的病,核日期,核版位,核广告,核标题,啥啥都核了个遍,偶尔发现新的错误,及时修改好后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仔细再仔细但也别太紧张,可是下次依旧无法做到全然放松。所以,在传版之前,每个编辑都像是枕戈待旦、小心谨慎的士兵,确认再确认。而传版对版之后,又开始草木皆兵,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胆战心惊,生怕响起的那通电话是印刷厂打来告知版面有问题,又或者记者打来电话说稿件内容有误。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想说,在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新锐迭起,作为新闻人,我们既承袭了传统之风,又经历着当代之变;作为报人,我们仍有自己的坚持和使命。在秒新闻时代我们坚持沉淀深度报道,坚持咬文嚼字、字斟句酌,让报道更加严谨、客观。我们这群人,生于不同的年代,有70后,有80后;源自不同的专业,有学艺术的,有学政治学的,有学经管的。如果说兴趣是一种动力,那么从最初的好奇到如今的坚守,新闻早已由兴趣渐变成一种习惯,这张报纸已经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读者也许还记得,高考时我们在头版给你加油,毕业季祝你前程似锦,母亲节祝你快乐,白菜滞销我们帮你吆喝,一方有难我们记录传播,见义勇为我们广而告之。当弱者努力摆脱无助,我们想让你看见,我们想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且施与援手却又不仅仅如此,我们想让你看见,那种倔强的活着的姿态多么令人尊敬;当有人伸出援手,我们想让你看见,看见这纷繁嘈杂的世界总有温情,这温情也许就在不经意让失望的你又充满希望;“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希望的日子,就如同我们无法想象没有阳光的日子一样。正因为有了阳光赋予生命的作用,地球才没有变成石头。”我们,也希望自己是一束光。让文字的力量,通过报纸传递到你的指尖,彼此点亮。
惊蛰、立冬、夏至、霜降,四时轮转,我们常常会在头版提醒你,提醒你天热防暑,提醒你天冷加衣,我们想让你看见,晴雨冷热,我们都陪着你。亲爱的读者,今天,是第二十个记者节,谢谢你祝我们节日快乐;是我们陪你走过的第2977期,我们也祝你快乐。就像陌生又熟悉的朋友,因为我们同行,让每一个日子都充实饱满,值得珍藏。又因为这份珍视,每一个日子,都过得投入、充实而诚恳。迎着初升的太阳,也做一束光,照亮这世界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