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在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中,始终保有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则是成语里所蕴含的古人智慧仍然启迪着当代人。
中国的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读上去朗朗上口;而成语故事则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
幼儿接触成语、熟悉成语,既能体验到成语故事的乐趣又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进而促进了语言思维的发展。
下面来看看成语中包含着的历史典故,粑粑麻麻们快教给孩子吧~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5、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6、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7、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8、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9、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10、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11、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12、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13、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14、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15、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16、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17、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18、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19、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20、指鹿为马(赵高)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1、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22、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23、登堂入室:竟是学习的智慧!
孔子的弟子仲由擅长弹瑟。一次仲由在孔子家中弹瑟,孔子听后认为仲由的弹奏充满杀伐之音,并不符合儒家中正儒雅的礼乐追求,于是说道:“仲由喜欢弹瑟,技艺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为何要在我家里弹呢?”意思是赞扬仲由已经有了一定成就,但还没到精微之奥的最高境界。
后来“登堂入室”一词就被用来形容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高深的地步,也比喻学艺深得师传。这个成语蕴含着古人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理解的智慧。要是把“登堂入室”理解为从大厅进入内室,或是进入人们的家里,这是欠妥当的。
24、囊中羞涩:“没钱”也有智慧
东晋有一位大臣名叫阮孚,他以继承父亲和叔祖(阮籍)的任性旷达见称,人称“诞伯”。阮孚高傲放荡,不与权贵同流合污,整日衣冠不整,饮酒游玩,也不打理家产,因此生活时常贫困,曾经把金貂拿去换酒喝。
有一次,阮孚出去游玩,随身带着一个黑色的布袋子,有人问他:“您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啊?”阮孚回答道:“我的袋子里只有一枚钱,恐怕袋子羞涩,用它来看袋子。”
后来,“囊中羞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口袋里没钱的窘迫状况。阮孚的智慧在于明明因缺钱而窘迫的是自己,他却说是怕袋子没钱而羞涩。这种调侃可见阮孚的旷达性格。虽然袋子没钱,但没钱也有没钱的智慧。
25、瓜田李下:守住节操也有智慧
北齐有一位叫袁聿修的官员,他为官清廉,从不收贿赂。一次,他到外地考察地方官吏,途径兖州,兖州刺史是他的老朋友邢邵。两人见面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袁聿修有些为难,但反复思索之后,还是谢绝了邢邵的好意,对他说:“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
古人说,站在瓜田,最好不要弯腰提鞋,站在李子树下,最好不要伸手整理帽子,免得被别人误会。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你的心意我领了,但白绸不能收。”邢邵理解袁聿修,就没有再勉强他。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可见,古人要守住节操,也是有智慧的,不仅要主动避嫌,还要取得朋友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