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能背出一串成语那不是难事。
可是作为常州人,
你知道几个关于常州的成语?
你能说出它们背后的典故吗?
一起来涨涨姿势!
高山流水发生在常州奔牛镇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典故: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奔牛镇曾是春秋时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的发生地。奔牛是樵夫钟子期的故乡,今天仍有钟家村。奔牛公园内有座伯牙桥,并重塑了俞伯牙、钟子期谈琴论道的铜雕,看了令人倍感亲切。
寸草春晖源于溧阳县尉孟郊的《游子吟》
释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沉重,难以报答。
典故:
公元796年,46岁的孟郊中了进士,准备大展身手却迟迟不得任用。公元800年,50岁的孟郊被吏部选为溧阳县尉,任职5年。《溧阳县志》记载,孟郊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深刻体会到游子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
虽然他上任后便把母亲接到溧阳,但他觉得以自己当时的现实境况,一辈子也报答不尽老人家的恩情。在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中,他写下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在官场失志、人生失意之时,写成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诗作,也为我国成语宝库增添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
纸城铁人宋末抗元常州保卫战
典故:
中国宋朝末年,蒙元南侵,在国家危亡之际,在元蒙军队的侵略下,常州一城于元军精锐围攻下坚守半年,在严峻而恶劣的逆境中捍卫着华夏的尊严。满城军民誓死抵抗,最后在元军攻击下全部玉碎,因其在惨烈的战斗中的坚韧抗击,称为“纸城铁人”。画龙点睛出自常州的梁武帝萧衍
释义: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典故: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一天,梁武帝萧衍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叹为观止来源于季札与鲁国的故事
释义:表示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
典故:
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来到鲁国,表示愿与鲁国结盟世代友好下去,鲁国用舞乐招待他。季札精通舞乐,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感叹说看到这里够了(“观止矣”),其它的就不必再看了。成语“叹观止矣”就出于此,后来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一般都说成“叹为观止”。季札挂剑常州和徐州最早的渊源
典故:
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秋风过耳延陵季扎三让王位
释义:像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自己无关,毫不在意。
典故:
“秋风过耳”这个成语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余祭、夷昧、季札。寿梦以季札贤明,要他继位,季札不愿接受,只好由长子诸樊继位。诸樊与兄弟立下誓言,以后要传位给弟弟们。待到要季札继位时,他说“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视荣华富贵像耳边吹过的秋风一样,然后就在常州焦溪的舜过山下隐居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