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作为诸子百家中的道家一脉,其路过函谷关被迫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号称除了《圣经》之外销量最高的文化典籍。而在传统文化中,至汉代起老子就渐次走上神坛成为道教崇祀的神祇,以至于在民间传说中道成身化成为太上老君的化身,其不知所终的结局被演绎成众说纷纭的千古传奇。
此去函关八百里,今传圣典五千言。世俗的力量如此扭曲而强大,登上神坛的老子人去神迹在,特别是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情节更是以其戏剧性的场景在传统绘画中成为一个经典的母体,被赋予了超自然的神秘色彩,既含有紫气东来的祥瑞吉兆的象征,又寓意着得道成仙浮游六虚之外的放飞自我身心的意味,像极了老子自身所云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南宋诗人刘克庄曾经写有一首《老子出关图》的五言绝句,可算是对这类作品画面构成和主题内涵一种言简意赅的总结:
去国有华发,出关无送车。
未能尽韬晦,紫气作前驱。
宋 晁补之 《老子骑牛图》
从画史上看,在《宣和画谱》中的道释类画作中就记录下了诸多老子出关图、老子骑牛图之类的作品,这类作品的画面构成元素从画题中就可窥豹之一般。而从流传下来的这类题材的作品来看,北宋时期“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老子骑牛图》经常被人们提及,这幅作品以减笔的手法而写就,浓墨重笔和淡墨飞白之势兼具,前景中的人与牛成为整个画面的焦点中心,而背景中的斜倚而出的枯枝又赋予了画面一种大开大合的律动感,粗野不羁画面中闪现这若有若如的隐匿不彰的细腻情绪,具有浓浓的文人画气息,逸笔草草中给人一种仙气飘飘超然世外的感觉。特别是老子和青牛的形象造型在夸张中含有一种变形的元素,画面之中老子眯眯的眼神隐隐之中有股笑意,坐下的青牛却是牛眼圆睁中带有一股怒气,人与牛的眼神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看去,画外不写之写的人物应该是阻止老子过关的关令尹喜,不过仅从画面中一人以牛的对比来看,似乎蕴含着一种红尘与方外的不同况味,将老子那种淡定自若的睿智神情刻画的饶有趣味。这幅作品在老子出关图中具有一种独特的地位,在表现手法和内涵挖掘上达到了高度凝练的境界,将这样的一个题材的精气神全方位展现出来,可以说是一种妙手而得之的神来之笔,别开先声而垂范后世。
明 张路 《老子骑牛图》
清 黄慎 《老子出关图》
清 任伯年 《老子骑牛图》
而随着道教这种民间信仰的越来越普世化,这种题材也渐渐从文人笔墨趣味中的高冷范走向了更通俗性的演绎。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以至近现代,这类题材在表达手法上更丰富,线条从奇崛铿锵而演进为更流畅自然是一个明显的迹象,而在主题的诠释上也更通俗化世俗化,甚至有直接题为紫气东来而寓意着那种皆大欢喜的祥瑞之兆而成图,这种画面整体风格和内在主旨潜移默化的嬗变是一种必然现象。明代的张路的《老子出关图》中,在对老子形象的刻画上尽管延续着高古之风,笔势狂放,但画面构成元素更丰富,个中颇具意味的是骑在青牛之上的老子手中拿着一卷书的同时,眼睛却盯着左上方空中飞舞的一只蝙蝠,书无疑是《道德经》,而蝙蝠这样一个图案在传统民间文化中的象征意味不言而喻,寓意着一种福到的意思。这幅图的主旨中老子出关的主旨很明显地带有那种祥瑞的寓意,这点与明代诸多画家以钟馗为主题作品如成化帝朱见深的《岁朝佳兆图》、吴门画派中张宏的《钟馗搔痒图》等构成原则相似,以更符合世俗化的价值诉求去满足普罗大众的审美标准和心理祈盼。此外,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的《老子出关图》在画面构成上则更世俗化,这幅作品上面有康有为等人题字,画面中除了常见的老子骑着青牛之外,后面一位妇人和两位小孩的骑在一匹小马驹之上,使这样的画面看上去更是显得更具有一种生活气息,有点像与道家另一经典题材《葛洪移居图》合二为一的意味,这别出心裁的构图模式与当时卖画为生的黄慎迁就艺术市场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幅图中,这一题材的外延已经全然与最初老子出关的本意相去甚远,给人一种新颖别致的视觉感悟。黄慎的这幅作品以他一贯的游走于传统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之间的风格绘就,在人物造型和立意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和思考,体现出那个时期扬州绘画市场中的品味。清代任伯年的《老子骑牛图》在画面表现上也颇有特色,与通常意义上的表现老子骑牛的侧面形象不同,这幅作品中老子和青牛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画面中,从而给人一种稚拙别致的审美视觉体验。这一时期的《老子出关图》,也有恪守着这一题材原本之意和画面构成的作品如明代关九思、清代方薰以及近现代徐悲鸿等人的《老子出关图》,但总体而言,画面构成和寓意表达上更丰富和饱满,已然超越了这一主题的本真面目,更蕴含着尘世之中芸芸众生的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憧憬。
明 关九思 《老子出关图》
清 方薰 《老子出关图》
徐悲鸿 《老子出关图》
老子出关这一典故演绎而成的老子出关图或老子骑牛图,在民间文化心理的影响下,逐步从早期的精英化走向后期的世俗化,使这一题材以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其中不同的文化涵义,亦不失在妙趣横生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各美其美中美美与共,也算是一种雅俗共赏中的殊途同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