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兹大成语-感悟“斯文在兹”——饶宗颐为东北师大赐墨勒碑管窥

兹大成语-感悟“斯文在兹”——饶宗颐为东北师大赐墨勒碑管窥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19 03:31:14
阅读:


饶宗颐为东北师大赐墨以励


(文/徐晓鹏)


欣闻东北师大65周年典贺之际,校领导专赴香港谒见我国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并虔约饶公为东北师大赐墨以励。饶公虽年近百旬,仍思维敏锐,精神矍铄,在历数了东北师大成仿吾、张松如、杨公骥、蒋锡金、林志纯、孙晓野等著名学者之师表典范后,兴致盎然为该校题写了“斯文在兹”四个大字。观其所作,心生感悟。一则,饶公选用“斯文在兹”寄语后辈蕴意深远,旨在倡导儒学人文精神,要负有担荷“斯文之道,以天下为己任”的学风使命;二则,告勉后辈落实此道在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成,这是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饶公采用篆体寄书,意在表达“斯文在兹”源于远古先贤的超迈境界,向观者传递颂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心情怀,可谓皓首穷经,学硕风高。



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


“斯文在兹”大抵有两大重要出处。一是语出《论语?子罕》:“子谓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朱熹注:“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后死者”为孔子自称之词。因此,这里的“斯文在兹”,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及儒家思想,即行“斯文之道,仁、义、礼、智、信在手,天道在此,舍我其谁,其奈我何?”二是《书经》又有云,“克昌厥后,斯文在兹”,意思是:后世子孙兴旺发达,文化知识在自己手里。


因此,“斯文在兹”既涵盖了传统文化的内质,又张扬着一种文化使命的传承精神,文化损益的担当精神,文化兼知兼行的实践精神,与当下倡导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思想是完全契合的。可谓易庙堂正乐以乡音,和风雅大统而自适,游艺惟心,与时俱进。


饶公作为当今学界公推大师,治学领域宽泛,遍及古今中外。特别是近百年新发现的各种文献,饶先生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做过整理和研究,成绩卓斐。季羡林先生生前评价饶先生学术成就时,将饶先生著述划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与金石学、书画学八大类。饶先生研究简牍帛书的权威着述亦属独步当代。



东北师范大学校训“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


东北师大专门在图书馆前将饶先生所题“斯文在兹”四个大字勒碑立存,不仅为打造校园学府的人文氛围、思想境界和精神空间,也为告勉广大师生以饶公深情寄语励志励学、修德修才、允公允能。前不久,省内一家媒体刊发消息并配图片:称过往者(包括大学中文专业者)四字里竟有两字不识,只有回家翻查词典方可校正。笔者观此消息亦感困顿。饶公作为当代以甲骨、简帛、敦煌、显学领域之泰斗级人物,其题词寄勉之意不在生辟晦涩、深奥难辨,题词并不属古文字学、汉字学、语言学普及、规范范畴,大可不必纠缠于字面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饶公题词本意绝不仅仅运用“斯文在兹”特定语境下的特定意境,而甚至把“兹”理解为滋养而生发茁壮并不为过,就象“斯文”一词已从当年的名词演变为当今的形容词一样不足为怪。旨用“斯文在兹”蕴含的治学思想和传承理念激励后辈,昭示莘莘学子在“做人”和“为学”上追求至高境界,进而沉积“为人师表”的博大文化力量、深刻道德力量和巨大感召力量,体现了东北师大“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理念。圣祖先贤创造的优秀文化乃中华民族之瑰宝、之灵魂,来之不易、得之不易、传之不易,我们更应视饶公寄语为精神财富,穿过这块碑刻的历史隧道,走进知识文化殿堂去品读、去领悟、去求索、去担当。诚如张载所言,此人文精神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大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殿堂,担负着培育学为人师、知为人梯灵魂工程师的伟大使命,不仅要立碑警勉当代青年学子,也应依托教学的媒介、实践的媒介、宣传的媒介去解读饶公“斯文在兹”寄语的深刻哲理和内涵,把百岁老人“励学敦行”、“格物致公”的殷切期盼融入师生精神、人格、行为的追随。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博大精深,古今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异彩缤纷,存惑不解不可怕,不知不识也不可怕,只要常怀求知求解进取之心,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可学而补拙,博而补陋,视野、思想、才学就会随之而丰硕,优秀的中华文化也会随之而传承,生生不息,永示后人。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