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不舍国学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
中国封建社会是皇帝一人权利高度集中的统治,而是事实上一些类似民主的理念从周朝开始就已经确立了。皇帝和士是如何使国家运转的?士跟皇帝有不容意见怎么办?本期内容告诉你答案。
君权谁赋?
一直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民本,而不是民主。所谓民本,重在政权的工作目标;所谓民主,重在政权的合法来源。
由此,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天子权利的正当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来自人民。
事实上,这种内涵在中国古代是被高度认同和实践的。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有被选举权。梁山好汉们的造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是对权利合法性的追求。朱元璋起义,改朝换代,同样是在用武力追求权益。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次改朝换代大都是暴力的,但也只是人民群众行使权力的方法。虽然不赞同这种暴力,但民主本身就是大众的狂欢。无论怎么温和文雅,本质上是多数人的暴力。真理往往被少数人掌握,民主并不一定是真理。
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人以“不敬神”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告上法庭。由500名从雅典公民中抽签选出的陪审团投票决定苏格拉底的命运。尽管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罪,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仍然有380名陪审团员认为他有罪。苏格拉底就在民主投票下无辜死去。
尽管民主制度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民治制度终究是我们已知的坏制度中最好的制度。
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其实并不乏民主的理念,事实上民主从周公开始已经确立了。我们也不乏民主的实践,从传统的革命、协商民主,到现代的选举。
周朝建立分封制,实际上,周王对各个地方的管理薄弱,整个国家由周天子和各地藩王共同管理。
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宋的三省六部制,皇帝网罗天下人才,形成了强大的统治集团,皇帝与大臣共同治理国家。而大臣代表着各方利益、老百姓的呼声,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民主形式。
中国现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选举出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是更高层次的民主形式。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可以称的上是政治早熟的民族。
怎样做合格的士?
国家要统治,就需要人才。中国的士诞生于世俗生活,由刀光剑影催生,底色难免如血色残阳。
春秋时期,许多贵族落魄,要找饭吃,需要依靠自己的特殊技能,有的凭借睿智的头脑,有的 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思想流派总是由舌捣鼓出来的。
文武如同黑白两极,但凡有一技之能,比如钻狗洞叫,学鸡叫,都能在春秋的舞台上不断上演一出出大戏。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国。他的一个门客装狗夜入秦宫,偷盗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王的爱妾,孟尝君才获得释放。孟尝君又靠一个门客装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逃回齐国。
虽然中国的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混杂的阶层,但千百年来,引领士的,终究是士的节操、士的思想。
当年智伯伐赵襄子失败被杀。赵襄子不解恨,取智伯头,上漆做成便盆。智伯门人豫让,想尽办法为智伯报仇,不惜毁容,吞炭毒哑嗓子,甚至连他妻子都认不出。有人说,你为什么不接近赵襄子,伺机杀他?
然而豫让是个有原则的人。他回答,受恩与人,自当尽忠。岂可既受恩又怀二心?后人引为士之节操。
孔子把行道的责任赋予士阶层,强调士应当超越个人和阶层的利益,关怀整个社会,认为士的阶层应该成为社会的良心。然而不是所有士都能做到,就出现了仰禄之士和担道之士。
极少数为国尽忠,慷慨就义的士人如屈原、文天祥、陆秀夫,成为百姓永远敬仰和爱戴的对象。
自古以来似乎士阶层就凌驾于、农、工、商阶层之上。不事生产流通,仿佛成为社会中多余的存在。倘若无法做官,只能另寻他途谋生。倘若不能谋生,不免遭人白眼,被羞辱为“书呆子”、“孔乙己”,甚至列入十儒九丐。
更有甚者,非要坚持一点斯文,那就成了“迂、酸、腐”,甚至是“臭老九”。
而从士阶层脱颖而出的人,通过举孝廉、科举考试、家族荫官等方式被选拔出来,担任国家的领导职务,虽然比前者幸运一些,有时却也不得不面临无法践行“道”的难题。
士如何说服人?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强调纲常伦理。严苛的时候,甚至出现“君让臣死,臣不死不忠”的局面。
像普通人一样,皇帝是一种职业,大凡一个行业,总有能力强者和能力弱者,德行高尚者和德行卑劣者。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皇帝统治一个国家,错误的政策会引起国家动荡,民不聊生。
皇帝治下的臣子,为了国家和百姓的需要或者是个人的理想,不得不做出“以道抗势”的事。
“道”的本意是路。宇宙的道,就是世界的运行规律。“以道抗势”,就是官吏为了正确的“道”,想方设法说服皇帝,进行正确的选择。
自古以来,弱势者以一己之力,想要与强势者抗争,仿佛迎风而立,冲浪前行,虽然豪情万丈,却也凶险骤增,稍有不留意,轻则摔倒翻船,重则受伤淹死。有时伤死在己,算是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若是遇到龙颜大怒。那就是血雨腥风了,妻离子散了。
明代的方孝孺,因为不肯为燕王朱棣草拟登基诏书,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大怒,车裂与市。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
以道抗势,除了巨大的凶险外,认识上也是非常令人纠结的事。像方孝孺历来被认为是正义的代表,忠诚的象征,但以今论古,竟也有人斥为愚忠。所谓的道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脱离了历史的场景,以今人的眼光苛求古人当时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唐代的魏徵面对唐太宗,犯颜直谏,涵养如唐太宗,也免不了生气说,“须杀此田舍翁”。可见,能敢言直谏的人少,而大度的上级更是少之又少。
遵循道理固然是对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呈现道理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如果只顾着道理来,所谓直道而行,结果不仅是自己倒霉,道理也实现不了。
李贽曾经评价海瑞,足以为万年之青草,不足为国家栋梁。就是说他只会用一种方式做事,不能做到团结身边的人,实在可惜。
在生活中跟别人遇到分歧的时候,不妨可以参考触龙说赵太后的方式,真诚委婉,将心比心,则容易接受的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V信,如斯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