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寓言。
一只猪、一头牛、一只羊,被关在一起。一天,主人捉住了猪,猪拼命嚎叫。
牛和羊听到猪的嚎叫,愤怒指责说:“主人天天都来捉我们,我们都没你叫得这么惨。”
猪一边叫一边说:“你们哪里知道,主人抓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牛奶和羊毛,但是这次抓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牛和羊都沉默了。
再看两组经典对话。
老同学聚会。两个同学邻座,饭桌上交谈。
甲:你还是研究生啦!在哪里赚大钱啊?
乙:在学校当老师。
甲:工资很高吧!
乙:不多,月薪两三千块而已。
甲:哎,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你亏了,还不如个初中文化的人,在工地上一个月随便都能搞七八千啦!
......
妻子在家带孩子,丈夫加班后晚点回家。
男:饿死了,怎么菜都是凉的,叫我怎么吃?
女:做好了饭,又不知道你要加班,刚才宝宝一直哭闹啊,带娃好累的,一下子忘记了。
男:不就是在家带个孩子嘛,老在叫累,以前人家带四五个娃怎么过来的?
女:那你自己去热一下啊,不就是上个班嘛,能有多累,连热一下饭菜都没力气!
......
2
《庄子·秋水》有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意思是说,不能和井里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不能和生命只有一季的夏虫说冰是什么样的,不能和孤陋寡闻的人谈论道理。
《庄子·逍遥游》则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意思是说,早晨出生的菌类不到晚上就死去,所以不知黑夜与黎明;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因而不知春天与秋天。”
庄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由于受限于各自的客观条件、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共同的认识标准,认知只能因人而异。
这就是为什么大人在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大人急得要命,孩子却一脸的无辜。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大人着急是没有用的,更不用跟小孩子讲大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很多人,他就是认准自己头脑里装的那点东西,不论你怎么解释,他都不听你的,最后妥协的只会讲道理的人。
比如,在很多老一辈人的眼里,毕业后只有找到国企和事业单位,才是好工作,私企的工作就是不好,就是打工仔。
再比如,不少人认为做老师好轻松,每年都有两三个月的假期。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他们没有看到老师备课、批改作业、教研等等工作,不是这点假期能补偿的。
很多人只愿活在自己的认知里,他对别人的理解,也就限于道听途说的一点经验。
3
那遇到这样人和事,怎么办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用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去纠正对方。然而,生活里我们的观念都受限于自身的经历,源于我们的社会经验,这就注定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化的巨大。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认识注定不同。
当两个人的头脑中存储的观念差别太大时,无论再怎么讲道理,都是徒劳。
一旦你开始和他们争论,你就输了。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你的生活,只会相信自己的感觉,争吵只能是浪费时间和力气。对方并不会因为你说了什么,而最终变成你希望他们成为的那类人。
王尔德说:“和别人谈论他不了解的东西是徒劳的。”
最好的方法是:先了解彼此差异,不强求对方理解。
当别人与你的认知发生冲突,无法理解你的时候,对于没有恶意的人,对他一笑而过,不用解释,更不用争辩;而有恶意的人则尽快远离,离得远远的才好。
让人三分不吃亏,容人三分无损。永远不要和那些没有经过你的生活的人争论,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陌生人如此,朋友如此,家人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