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就是自己骂了千万遍,但是决不允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
在华农读了4年,看着母校变得越来越好,心里却生出了“你越来越好,我却不得不离开”的怅然。
在这几年间,华农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着。你看到的,是这些变化的结果,还是正处在这过程当中?
2004年入学
在华农读了4年
毕业后
学校新建了第五教学楼
凤阳路正式封闭为校内道路
2008年,教五加入了华农教学楼的大家庭。A栋为外国语学院院楼,七楼为图书馆启林南分馆、报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B、C、D栋为教学区。
2008年4月19日凌晨起,凤阳路正式封闭成为校内道路。此后,岑村与五山路之间的社会车辆不能再经过华农校区。
2005年入学
在华农读了4年
毕业后
学校新建了行政楼
复建了红满堂
新修了校门牌坊
落成了院士广场
2009年,学校新建了行政楼。行政楼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恢弘大气,映入眼帘的红砖绿瓦,凸显庄重。行政楼建成后成为每年学生毕业照的合影胜地。
2009年,学校在百年校庆前重建了红满堂,保留了其原有的外观。红满堂是华南农业大学的历史文化符号、标志性建筑。旧红满堂是全国首个砖拱建筑,但在1999年被列为无法维修的危楼后不得不拆除。重建后的红满堂主要用作学校高端学术会议专用场所。
校门牌坊设计以学校前身之一的国立中山大学的主校门牌坊为原型,结合学校近代历史建筑之特色,继承创新,工程于2009年10月竣工。校门牌坊为古香古色的中国双层牌楼,跨度约20米,威严壮观,气势磅礴,是校外车辆进入学校的主要入口,也是师生和来宾合影留念的标志背景。
昭阳湖畔的院士雕塑广场建成于2009年11月1日,由我校培养的丁颖、陈焕镛、蒲哲龙、赵善欢、卢永根、黄耀祥、庞雄飞、郑儒永等八位院士的雕塑坐落于湖畔上,栩栩如生,灵动睿智,使整个湖泊儒雅高洁,深厚博大,营造出一处永久的校园人文环境。广大师生置身于其中,无不为百年华农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而骄傲自豪。
2011年入学
在华农读了4年
毕业后
学校开始使用电动校巴
校巴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变革,自2015年起,电动校巴代替传统校巴,成为校巴交通的主力。方正硬朗的校巴,每天轮回着,承载着数不清的人。
2012年入学
在华农读了4年
毕业后
学校开始给学生宿舍装空调
第六教学楼投入使用
重建后的绿榕园饭堂开始营业
三角市改造升级
共享单车进入校园
自2016年5月起,各宿舍区开始装空调。炎炎夏日,华农学子终于摆脱了酷热,过上了凉爽舒适的夏日生活,和每天汗流浃背的自己说再见。
2016年9月,第六教学楼投入使用。前身为华农科技交流中心,由于历史原因,停工多年才重新装修并投入使用。
2016年8月底,重建后的绿榕园终于开始营业。从外观上看,完全不逊色于星级酒店,还配有升降电梯。一楼规划开设超市,二楼为学生餐厅,三楼为教工餐厅。
2016年,三角市进行了改造升级。改造后,一如既然地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体分设了9种经营类别,尽可能地满足师生的生活所需。同时,又多了一份规则约束之下的规整美——更合理的摊位设置、封闭式管理三角市路段等。
从2016年开始,ofo小黄车、摩拜单车等共享单车开始进入华农校园。经济实惠、轻松便利的共享单车已成为华农师生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
2013年入学
在华农读了4年
毕业后
学校在学生社区开设了竹铭书屋
为了在校园里倡导二手书籍循环利用的低碳环保理念,营造爱惜书、爱读书的学生社区书香文化,2017年4月,学校在学生宿舍架空层建设了公益二手书屋,取名“竹铭书屋”。
过去10年里,华农还有太多数不清的变化。
无论我们是否还在校,是否能体验到学校改变带来的便利,我们都依然怀着一颗祝愿母校越变越好的心。
华农,我爱你。
文字|周志荣 新媒体中心 郑培兰、张琳
图片|张贻发、潘浩 新媒体中心 罗致凯、高原、纪元、冯敏婷、陈筱妍、黄懿璐
责任编辑|周志荣、谢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