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阐述教育问题的论文。据郭沫若考证,作者可能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当然,作者是谁并不重要,主要看内容。
虽然当代的教育体制已经发生很大转变,但教育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想来是亘古不变的。《学记》作为两千年前的一篇教育论文,其中的很多观点在当代依旧能够直戳根本。看完这篇文章,兴许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一下老祖宗的远见卓识。
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xiao)学半。”其此之谓乎。
当代话:学才知道懂得少,教才知道不简单。知道懂得太少就会自我反省,知道教学困难则会自我奋勉。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导学生,自己也有一半受益。”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吧。
个人感受:有些老师之所以会应付差事,正是没有明确“教学相长”的道理。看似对学生不负责,实际上是在耽误自己。
尊师重道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当代话:凡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只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天子的老师无需北面称臣,这正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个人感受:当代教育出现的最大问题之一,可能就是不“尊师重道”。以前“求学”是学生求老师教,今天是老师求学生学。如此师鄙道卑,学生毫无恭敬之心,哪有认真学习的劲头。
好老师的三大特征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当代话:所以一个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懂得引导而不是威逼;勉励学生而不使其感到压抑;适当启发而不要全盘托出。
引导而不威逼,师生关系则会融洽;勉励而不使其感到压抑,学生则会觉得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适当启发而不全盘托出,学生则会自主思考。能做到这三者,可称得上是一位善于教书育人的好老师。
个人感受:这个道理,可以说是放之四海皆准。不仅是老师教育学生,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其实都该如此。现在市面上不少“正面管教”之类的书籍,其核心理念亦不出此“三妙法门”。
不要随便指指点点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当代话:老师时时观察学生,而不随便指指点点,让学生先自己去摸索。初学者只需要认真听,不要轻易插嘴,是因为层次不够。
个人感受:老师教育学生,不要心急火燎,一定要有耐心。万事开头难,学生出错是很正常的,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领会和修正。
如果总是在一出错就指指点点,学生会因为害怕出错而更加心神不宁,从而导致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凡事都有个过程,不要在自己已经熟能生巧时,对初学者站着说话不腰疼。
另外,初学者在没有学到一定程度时,也不要随便提问。一者,问得没质量;二者,对老师不恭敬;三者,基础没打好,老师给你讲了也听不懂。因此,养成恭敬认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常犯错误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当代话:如今的教师,多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知识,急于赶进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唤学生不考虑对方意愿,又不能因材施教。这种违背规律的施教,得到的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如此,学生便讨厌学习并憎恶老师,只苦于学习的困难而不知学习的好处。就算勉强毕业了,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教育没有成效,原因正在此吧。
个人感受:此段说的句句都是当代教育的现状,难道不是吗?现在不少人高中毕业后就开“篝火晚会”,烧的却是书。不正是典型的“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吗?
教学四兴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当代话:教育的原则:在问题未发生之前就当加以预防;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教育;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四点,乃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教学六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当代话:问题发生之后再设法禁止,则学生会产生强烈抵抗心理而收效甚微;错过了最佳时机才去学习,即使勤奋刻苦也难有成效;教学杂乱无章而不能循序渐进,则会陷入混乱而不得要领;如果独自学习而无同道相互切磋,则会孤陋寡闻;交友不慎则会违逆师长教诲;轻慢老师则会荒废学业。这六点,乃教学荒废的原因。
个人感受:“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禁止早恋。情歌听着,偶像剧看着,试问能禁止得了吗?这是当代教育的无奈。
学者四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当代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四种过失,老师一定要清楚。这四种过失是:或贪多而不求甚解;或务少而不思进取;或自以为容易;或知难而退。
这四种过失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懂得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然后才能补救其过失。教育学生,一言以蔽之:就是发扬其优势,补救其过失。
个人感受:明确了这四种过失,那么我们该如何补救呢?其实,人的过失中往往隐藏着优势。比如:“失则多”的人往往能够“博学”;“失则寡”的人往往能够“专精”;“失则易”的人往往比较“自信”;“失则止”的人往往比较“踏实”。
因此,对于这四种过失,老师千万不要“非此即彼”地去批评。正如最后一句话所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我们应该懂得发挥学生本来的“优势”,然后将“过分”的部分,给予适当的调整即可。
比如,对于“失则多”的学生,不要直接禁止他“贪多”,而应该鼓励他“博学”,同时提醒他不要太“松散”。对于“失则寡”的学生,不要直接催促他“多学”,而应该鼓励他“专精”,同时提醒他最好能够“旁征博引”。
其余两种亦复如是,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话又说回来,性格与偏好没有好坏,只是不宜过当。因此,老师教育学生,千万不要从学生的性格,偏好上死拉硬拽。而是要懂得因势利导,长善而救其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