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一个传统习俗。
但是,近年来,“压岁钱的所属权该归谁”的问题却成了人们争议的一个热点。
孩子们认为,这个钱是“给我”的,理所当然该归我。
家长们认为,压岁钱,不过是一种人情往来,人家给咱的孩子钱,咱当然也要给人家的孩子钱,因此,给孩子不过是一个“名义”,这个钱理所当然应归家长。
因为压岁钱问题,近年来,甚至不少孩子和家长对簿公堂,最后结果却是,法院支持了孩子的主张——依据是这是一种馈赠行为,孩子是受赠者,是有支配权的。
这让大人很受伤:明明钱是从家长钱包里流出去的,转了一圈后,怎么就成了孩子的呢?
其实,不用法律来判,就压岁钱的本义来讲,这个钱就应该是孩子的。
据传,在我国古代,“压岁钱”本叫做“压崇钱”。
古代时候,钱是由金属制成的,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祟”过去泛指鬼怪和邪气。古人认为人有“灵魂”,小孩子“灵魂”太轻,很容易被“崇气”所惑而诱走,因此,将铜钱放在身上可以压住他们的“灵魂”,保佑他们不受“崇气”所害,故曰“压祟钱”。因“压崇钱”多是岁第更新时大人送给孩子,“岁”“祟”同音,图个口吉,后来人们便称之为“压岁钱”。压岁钱一般是老人给孩子,长辈给晚辈,除了表达“佑护”之意外,还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呵护和祝福。
压岁钱当然也是“货真价实”的真钱,现实中,当然也是可以“花”的。在过去,人们生活不富裕的时候,孩子手里平日里是没有零花钱的,因此,过去的压岁钱还充当了孩子零花钱的角色。
可见,无论是表达“佑护”“祝福”的含义,还是“零花”的实用,“压岁钱”本就是给孩子的,理当由孩子自己来支配。
近年来,家长之所以和孩子争压岁钱,是因为压岁钱变味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宽余,人们给孩子的压岁钱渐渐多了起来,几百元是寻常事,上千论万也不稀罕,更有一些“大户”人家动辄几十万给孩子,祝福虽然有,但让孩子“零花”则就着实过了头,家长给孩子争也就不稀奇了。
更有,就像家长所言,压岁钱其实也是一种礼尚往来。孩子收到多少压岁钱,家长对应就得支出多少压岁钱。几千上万的压岁钱,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给家长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孩子拒绝与家长“配合”,将压岁钱占为已有,很可能会造成家庭经济的失衡,影响家庭经济的正常运转。
而让一个三五岁,十几岁的孩子“占有”“支配”如此多的钱,对孩子来讲并非是一件好事,他们会觉得这个钱来得容易,当然就花得“大方”,养成不知道节俭的奢侈之风,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有鉴于此,我觉得,要想让家长不和孩子争压岁钱,办法很简单,就是让压岁钱回归祝福的本来要义。
作为家长,莫要再把压岁钱当成大人间的人情往来,要量孩子支配能力适当“压钱”。 无论家庭有多么富裕,家中有多少钱,在压岁钱问题上一律都是象征性的,少给孩子钱,一二百元即可。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刚刚知道钱的“好处”,对钱的“渴望”“占有”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家长不能只抱怨孩子钻进“钱眼里”,而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教育。无论是给自己的还是亲朋好友的孩子,都不要只给钱,而要“在钱上打上祝福的话语”,让孩子知道,他们接住的不仅是钱,更是美好祝愿,还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收到的不是“钱”,而是长辈的祝福,要永记亲情,感恩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