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用了个遍
在新疆的“蚊子之乡”留宿、途经海拔5130米的西藏东达山、白天行走在忙卡边境线上、夜晚跟随畹町战士设卡查车……这不是一份背包客的旅游计划表,也不是摄影家的采风行程单,而是北京化工大学武装部回访小分队3年来的经历。
“兵送走,不撒手”——北京化工大学自2005年开始组织教职员工前往全国各地回访从该校入伍的新兵,至2013年基本形成一年两次利用寒暑假回访的惯例。回访队伍成员以武装部老师和辅导员为主,有时也有服役学生的同学,每次出行3到7人不等。“学生从我们这里走,我们就是‘娘家人’。我们去回访,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在部队的学习工作情况,鼓励他们在部队建功立业。”武装部老师刘刚介绍,他们还根据学生在部队期间的表现,评选“化大之星”,并给部队寄去奖状证书。
刘刚介绍,自2016年开始,该校武装部不仅组织回访,还将回访过程和新兵成长情况进行记录,并利用“北化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号推送给全校师生,“以前回访是悄默声的,很少有人知道。自2016年开始,我们大张旗鼓地开展回访工作,使其成为学生了解军营的一个窗口。”
“飞机、火车、船、大巴、三轮车……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我们都用了个遍。”刘刚打开笔记本电脑,向记者展示储存的资料,十几个文件夹的照片,他都可以流畅地说出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照片中的学生姓名、服役部队,以及近期情况。“这3年里,我们的行程达到3万公里,除了青海和宁夏外,我们都去过。”
泥石流在车前十来米,一失联就是一整天
最先打开的回访窗口是云南边防。最开始,武装部无法联系上学生服役的部队,只能通过公安部的官方网站上公开的电话进行申请。反复几次交流沟通后,才终于联系上了武警云南省边防总队。打开手机联系人界面,刘刚说:“现在联系起来就不那么费劲了。”
新兵回访工作一般都是由人武部牵头,而高校与军队联系沟通不便,加之部队各方面纪律规定较严格等原因,会有无法成行的情况。“但我们每次都尽力尝试沟通,大多时候都可以获得部队的理解。”刘刚告诉记者。
与部队协调好后,回访的行程才真正开始。
这不是一个想象中的轻松旅程,北化工的学生有不少都申请前往艰苦地区服役。
2016年,回访小分队前往云南。半个月时间,他们沿着澜沧江,一路先后看望慰问瑞丽、畹町、陇川、临沧、普洱、西双版纳、江城等地的11名服役学生。在从临沧前往普洱的途中,遇上了大雨,坐在晃晃悠悠的小巴车里的老师们前一秒还在说山路泥泞,让司机慢点开,下一秒就被山上冲下来的混着砂石的泥水惊得鸦雀无声。停车查看时,车头离山上冲下来的水流只有十来米。
刘刚印象最深的场景还不是这里。
同样是在云南,从忙卡前往沧源途经南界山时,刘刚透过车窗向外看去,发现下面的山路上有一个轮胎。“我觉得很奇怪,就问司机为什么路中间有个轮胎,司机跟我说,‘哦,刚才有辆车掉下去了呗’。”
除了云南,新疆也是回访队伍的重点。“我们知道新疆地域辽阔,但是没想到这么辽阔,信号都没了。”刘刚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前往乌鲁木齐时,因为气流颠簸,飞机起飞后不得不返航重飞,而下了飞机后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一直到晚上才与校方联系上,让学校老师和回访队伍队员的家属担惊受怕。“在新疆这边,不要说和学校联系了,我们相互之间也常常一失联就是一整天,只有晚上到了宾馆才有信号。”
别看东西不起眼,拿到手眼泪哗就下来了
好丽友派、干脆面、沙琪玛、威化饼干……翻看刘刚电脑里保存的照片,记者发现,回访小分队去看望服役学生时往往会带一个“大礼包”,礼包里没有什么贵重物品或稀罕玩意,大多是一些年轻人喜欢吃又能管饱的小零食。此外,他们还会带去一份来自同学的问候——有时是一个简单的本子,里面是同学们的寄语;有时是一打明信片,写着来自同学思念;有时是一个视频,同学们挨个向祖国各地的小伙伴表达关心。
2017年,小分队前往西藏某部探望12名服役学生时同样带了这样两份礼物。坐在地处雪山之巅的会议室里,享用着同学们精心挑选的零食,端详着来自千里之外的明信片,逐字逐句地读着同学们的勉励话语,不少服役学生都红了眼眶。“别看东西不起眼,拿到手他们眼泪哗就下来了。”刘刚笑着告诉记者,“以前还有过情感比较丰富的学生,抱着同学的寄语本子哇哇地哭。”
也有服役学生因岗位特殊,无法与回访人员坐下好好交流的情况。2016年,学生周祥在云南临沧的小黑江边检站服役,该边检站是一个二线边检站,几乎“逢车必检”。回访队伍快中午时到达边检站,晚上6点要赶班车前往昆明看望下一个服役学生。整个下午,因为任务繁重,周祥愣是完全没空坐下来和老师同学好好说会儿话。尽管如此,他的情绪因为老师同学的到来变得十分激动,在检查间歇时不停介绍“刚才把铁丝插进行李箱是检查箱子夹层中有没有违禁品”“刚才收缴的是濒危植物红杉树的幼苗”“这个收缴的植物内可以提取麻黄碱”……
“现在的孩子很少会独自离家这么长时间,我们去看望他们,带去学校的关怀、传递家人的关心和同学的问候,可以让他们更加安心服役、建功军营。”刘刚说。
要让大家觉得,当兵是人生规划的优先选择
“服务好服役学生不仅是今年征兵工作的收尾,也是来年征兵的起始。”刘刚介绍,他们将回访兵过程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给在校学生,让学生们看到学长学姐在部队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报名参军热情。
除寒暑假进行的回访活动外,该校每年都会举行退役士兵表彰大会,邀请北京市教委领导参加颁奖。该校文法学院等还会组织退役士兵返校入院入班仪式,将退役复学的学生作为优秀榜样,郑重介绍给班级同学。“要让学生们知道,新同学是一名光荣的退役军人,他之前是为国家奉献去了,而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不知名’的人。”刘刚介绍,大学生士兵退役返校后能否快速适应、融入新环境十分重要,作为学校,要积极引导班级学生主动接纳他们。
服役大学生退役返校后,该校主要在学业和求职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培养。学业方面,该校自2015年开始施行“1+1+1计划”,即1名退役返校大学生士兵+1名优秀在校生+1名学业指导老师,帮助返校学生提升成绩。同时,他们还将成绩优异的退役返校大学生士兵树立为榜样,并召开经验交流分享会;求职方面,学校人武部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合作,着力于提升退役返校大学生士兵的面试技巧、表现能力、领导思维等。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说:“这个群体的忠诚度和各方面能力素质都不低,他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
“要把‘成绩不好、家庭情况不好的人是当兵的主要群体’这种认知纠正过来。”刘刚告诉记者,该校很多优秀学生参军入伍,他们之中留在部队者考上军校、提干,回到学校者考研、读博,“我们把他们树立为榜样,给他们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就是要让大家觉得,当兵是人生规划的优先选择。”据悉,今年该校遴选了两名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出国留学,目前已通过面试,拟定于暑期前往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