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祝福读后感-鲁迅先生的《祝福》:一个近代知识分子对于近代中国的彷徨和总结

祝福读后感-鲁迅先生的《祝福》:一个近代知识分子对于近代中国的彷徨和总结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24 22:29:42
阅读:

提到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或许所有人的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就是祥林嫂。


毕竟,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各种描述和矛盾展开,都是围绕着她来进行的。所以,在我们对这部小说进行总结之时,往往会认为是鲁迅先生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同时,也表达出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这样的分析或许没错,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就能让鲁迅先生陷入“彷徨”,或许也太小看了鲁迅先生。至少在我看来,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的一生,表达的是对当时中国整个社会命运的“彷徨”。


祥林嫂登场是以一种极为正面的形象示人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可以说,此时的祥林嫂不仅让人感到“模样端正”,而且透露出“精明能干”的意味。而且,作为寡妇的祥林嫂是为了逃避婆婆的包办婚姻,独自一人逃到鲁镇的。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描写,如果让笔者揣测,原因有这么两个:首先,是拥有革命精神;其次,就是拥有革命的动力。祥林嫂亮相之时,其实就是辛亥革命前后,彼时革命党人抱有“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愿望。而且,很多人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一如文中描绘的祥林嫂“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或许正是因为有如此高昂的斗志,革命党人才能凭借在武昌一声枪响,立即取得了南方半壁江山的独立。而祥林嫂也获得了雇主的青睐,第三天就过了试用期,每月还能拿到500工钱。


只可惜,祥林嫂还来不及享受自己争取而来的幸福,在雇主家里刚刚安顿没几天,就被婆家人以一种近乎“绑架”的方式,抢回了山里,甚至连她在雇主家里的辛苦得来的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也被婆婆独吞。然后,祥林嫂的婆婆将她“卖”给了贺老六。虽然,祥林嫂在婚礼上大肆反抗,最后还是无奈的接受了这个事实,与贺老六安心过起了日子,并生下他们的孩子。这是祥林嫂的命运,同样也隐射了辛亥革命之后的革命党人无奈。辛亥革命之后,虽然有多省起义宣布独立,但革命党人想要北伐推翻清廷力所不及。所以,无奈的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谈判。结果,袁世凯答应劝清帝退位,但是他要成为刚刚建立的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得不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于是,实现了推翻清帝的初步任务。


或许,到了这个时候,对于祥林嫂来说,可以与贺老六安心过日子,把孩子养大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情。同样,如果中国能够顺利的按照革命党人的预想,由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议会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国会向一个美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可惜的是,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一下子从幸福的生活沦落到了一种万劫不复的境地。同样,革命党人不仅仅有宋教仁被刺身亡无法完成组阁大业,同时袁世凯在残酷的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且革命党人不仅仅失去了“丈夫”和“儿子”,还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因为,袁世凯不惜动用军队、无赖和气概包围国会,先是将其选为了大总统,然后又制定《中华民国约法》。如此以来,袁世凯不仅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当然,袁世凯的胃口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想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更想恢复封建帝制,让中国再度变成其“袁家天下”。为此,袁世凯的顾问古德诺抛出了《共和与君主论》,另一方面更是制定了“洪宪”的年号,准备在1916年称帝。


不过就在这关键时刻,蔡锷将军和其老师梁启超先生奋起抗争“挽狂澜于既倒”。蔡锷将军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而梁启超先生更是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如同一篇战斗檄文,将袁世凯称帝的所谓理论基础敲打的荡然无存。于是,袁世凯宣布退位,之后在全国的反对声浪中,结束了自己可耻的一生。而祥林嫂呢?这个可怜的女人,在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之后,似乎已经丧失了一切。好在,鲁镇的“四嫂”还是记得当年她的勤快与朴实,于是决定再度雇佣她做女工。或许,此时中国的命运与祥林嫂的命运依然是非常相似。中国因为蔡锷将军和全国人民的反对,避免了帝制的复辟,而祥林嫂也重新回到了鲁镇给人当雇工。


虽然,在鲁家重新上岗的祥林嫂“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那张曾经泛红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影”。但是,祥林嫂好歹有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一如当时的中国,虽然护国运动之后,中国依旧是千疮百孔。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都有所松懈,所以中国在这个阶段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轻工业,更是进步巨大。甚至很多产品开始向欧洲返销。


但是,在旧中国幸福总是短暂的。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列强再次把中国变成了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曾经繁盛的中国轻工业遭遇致命打击。比之经济上受到的打击更让人心寒的是,袁世凯虽然倒掉了,但是封建主义的实力依然强大。大大小小的军阀控制了中国,革命党人曾经梦想的“共和”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就是统一中国这个简单的述求,似乎无法实现。于是,有的革命党人投靠了军费,只为换取荣华富贵。有的躲回家乡开始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革命热忱,更没有了曾经的万丈豪情。同样,此时的祥林嫂早已没有了当年逃脱牢笼,反抗婆家的勇气和决绝。只是希望能在鲁家有一个糊口的地方。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祥林嫂,虽然企图在鲁镇获得一个糊口的地方,但是也希望有人能够同情她的经历。于是,她向别人不断的絮叨自己命运的悲惨。初时,这套说辞还能让“闻者伤心,听者流泪”。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为人家茶余饭后对他进行耻笑的谈资。更有甚者,一直向他灌输各种各样的封建思想,比如柳妈就对她说,在她死后,“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两个丈夫。在柳妈的惊吓和教唆下,祥林嫂用其一生存下的工钱,12块鹰洋去土地庙买了一个门槛,以求得到心理上的寄托。一如1917年的革命党人,他们组织护法运动。结果,得到的结论是“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除了不甘堕落,与这些军阀同流合污之外,似乎革命党人已经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讲求的是谁的兵多,谁的钱多,谁的地盘大。而革命党人除了残存的没有被消磨的革命意志之外,似乎就只有寄人篱下,意图觅得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革命党人逐渐成为军阀混战的看客,最多在报纸上谴责一下这个大帅,或者声讨一下那个督军。


到了1920年左右,直奉两大军阀成为中国最大的实力派。为了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两大军阀体系先后进行了两次直奉大战。结果搞得民不聊生,百业凋敝。面对此情此景,曾经的革命党人似乎已经不知该如何是好。因为,如今的他们不仅早已远离的权力中枢,甚至已经无法像当年一样组织一支颇具规模的起义军。所以他们彷徨,他们无奈,只能默默的等待命运的裁判。同样,祥林嫂在新年之际被雇主赶出了家门,成为了乞丐,最终在爆竹声中带着满腔怨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然,我相信此时的鲁迅先生在彷徨之余,有着更多期望。毕竟,革命党人走在了命运和信仰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沉沦还是获得新生,成为他们必须的选择题。而祥林嫂,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却可以在与自己的儿子丈夫相遇,也是一种新生。


所以,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祝福》被收录在《彷徨》文集中,证明他对中国命运的彷徨,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总结。同时,也是充满了希望,不然也不会用“祝福”这个标题。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