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最期望的就是子孙绕膝,同堂之乐。这种向往家庭和睦的情感古今同然。今天就先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宋朝人舒岳祥,在第二个小孙子满月时的喜悦心情,然后再来欣赏一下他为此所做的那首,充满了温馨氛围的诗歌。
全家福
《腊月朔第二孙绳祖弥月喜期与翁同十一月而又皆乙亥时也因赋以祝之》
绳祖初弥月,清晨抱见翁。
颇怜头额大,妆爱月时同。
句法何时就,家声待汝洪。
吾年八十二,方见汝成童。
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写在小孙子满月时的诗篇。全诗充满了老人含饴弄孙时的喜悦之情。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朔,则是指每月初一。在十二月初一这天,诗人的第二个孙儿满月。这本来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而更凑巧的是这个孙儿还和自己同月同时出生。年已耄耋的老人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一口气写下了这首祝福孙儿的诗歌。
首联两句开门见山,在小孙子刚满月的那天早上,他父母抱着他来见诗人(爷爷),共同庆祝满月之喜。弥月,就是指满月。而绳祖,即是诗人孙儿的名字,同时也包含了诗人深深地期许。
绳其祖武
绳祖,语出《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朱熹集传》:“绳,继;武,迹。”
绳祖,其实就是希望孙儿可以继承祖先的业迹,与老百姓口中的继祖是一个意思。
首句用了个“初”字,即是表示时间,即刚刚满月的意思。又与第二句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儿子,急于把绳祖,抱给诗人的急切心情。今天刚刚满月,一起床就抱着孩子去见老父亲。试想一下,如果诗人对绳祖,并不喜爱,他儿子还会在清晨就抱子见翁吗?如果他儿子不孝顺父母,还会不辞辛劳,一大早就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吗?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就描述了一幅父慈子孝孙尚幼的温馨画面,可谓神来之笔。
颔联两句则着重描写了诗歌的主人公。诗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它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所以对人物不会进行全方位的描写。而诗人则是抓住了孙儿脑门大这一显著特征,运用了一个流水对。前一句说‘颇怜头额大’,通过“怜”字表明这是个缺点,但马上又表示‘妆爱月时同’,哪怕是缺点,我也很喜欢。诗人通过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宠溺和喜爱的心情。并通过圆这一特点,把婴儿的大脑门和天上的月亮联系在一起,即生动的描绘了一个大头宝宝的可爱形象,又借月亮给予他祝福。要知道,在古代月亮可不仅仅是悲欢离合的象征,它还是科举高中的代名词,如蟾宫折桂就暗指高中状元。
我可爱吗
但在这幅对联里‘额’和‘时’虽同是名词,对仗起来却有些宽泛,也算是诗作中的一点小瑕疵。
接下来的颈联,不再对现实场景进行描写,而是通过想象,把笔触伸向了遥远的未来。先是一个问句,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才能学有所成?此处的‘句法’应该是泛指学问。问句中既有诗人对时光岁月的感叹,也有对孙儿长大成人的展望。
紧接着就肯定的说,你一定可以为舒家光大门楣。面对一个刚满月,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如此问答,显示出身为爷爷的诗人,对新出生的孙儿充满了期待。但同时又在字里行间,有些许遗憾流露其中。
颈联在诗歌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同于起始两联的渐入佳境,也不同于最后一联的呼应前文,而是在原有的叙述脉络上异军突起,成为转折的关键。在这首诗中,诗人先写清晨与孙儿相见,接着写孙儿的容貌,再往下本应叙述弄孙之乐。但诗人偏偏跳过这一步,直接展望未来,这样的写法即节省了笔墨,又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说是一举两得。
最终,诗人以‘吾年八十二,方见汝成童’作为诗歌的结尾。先是以八十二岁这个年龄呼应了首联中的‘翁’字,使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又把老翁和稚童,放在一起作为对比,在以快乐和祝福为主旋律的诗歌中,注入了一丝遗憾和淡淡的感伤。使得整首诗,在韵味上更加回味悠长,即增加了诗歌的可读性,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没有一点点触动
如果你喜欢文史类知识,不妨关注我,我们以后可以互相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