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君想给大家讲讲宫殿里的柱子,话说咱们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柱子的样子几乎都是这样:
而到了清末时,由于“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很多西方宫殿的柱子传入了中国,引得当时很多中国建筑也“悄悄”用起了西洋式柱子,搞得中国式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在建造上也变得“中西合璧”,下面小君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最常见的,外国宫殿经常使用的柱子。
柱子的样子,简称——“柱式”。
首先,给大家普及下,柱式是一个建筑专有词,它指的是柱子的整体样式,包括柱身的长细比、柱子头的花纹和上部檐口的花式。
最早在西方,应该是古希腊人创造了柱式的基本模板,而后罗马人也进行了艺术再加工,于是乎,这样的“古希腊+罗马”组合形成了之后所有柱子的样式。
总括起来,有五种柱子:
“最最最简单的柱子——塔什干式”
要说最简单的柱式,应该是这种:
名塔什干式,你看很多外国宫殿都用的它,它的特点就一个——简单简单再简单!几乎没什么花纹修饰,柱头就是个圆形。
“我比较文绉绉!”
比塔什干式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是这种——陶立克式。它在柱头上比塔什干多了些线条,檐口上也多了些小竖线,古希腊人觉得它就像一个文人一般。
“我是烫卷发的!”
下图这种柱式名“爱奥尼”,听这名字就像个美丽的少女,它的特点是在柱头处有两个旋涡状的雕饰,就像两大卷发一样。
“我是最苗条的”
在柱式里最细的是这种:
叫科林斯,斯斯文文,它非常瘦,其特点是柱头为三层外翻的花瓣,檐口有小牙和一些小方块。
“我走混搭风!”
还有一些柱式,走的是混搭路线,它们不仅仅用一种样式,而是混合,比如最常见的就是爱奥尼+科林斯,一个烫着大卷发的女人配一个瘦高的男人,其特点是上半截经常用爱奥尼的大卷发,而下半截经常用科林斯的花瓣式。
两夫妻共同组成完美的柱子!
那么,这些柱式经常被用在什么地方呢?
据资料记载,体育馆常用塔什干或者陶立克;爱奥尼经常被用在教堂,文艺性建筑或者歌剧院常用科林斯或者混合式。
清末时,这些外国宫殿常用的柱式被纷纷引进中国,比如慈禧吧,当初被八国联军赶到西安,最后回北京时,那是态度转了个180度大转弯,变成了“洋粉”,在她主持修建下的很多宫殿建筑都用了这些外国柱子,如畅观楼:
其柱子就采用了爱奥尼式。
看完后是不是瞬间觉得自己懂了很多,以后不论是出国看外国建筑还是在中国看“中西合璧”的建筑,相信大家都可以给家人朋友介绍几句。
不过小君总觉得“中西合璧”的建筑特别怪,中不中、西不西,搞成四不像,小伙伴,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