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12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翁含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死因谱也正不断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与此同时,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4%~6%,每年新增80~120万例出生缺陷儿。
而到2016年底,浙江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0.89%,其中失能的又占其中的7%左右,也就是说,每百人中有1.4人以上需要照护。
那么,谁来照护?如何照护呢?康复医疗正面临巨大挑战,将如何发展?
12月15日至17日,以“学科交叉融合 科技引领康复”为主题的“2017首届钱江国际康复教育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邀请了政府与行业相关领导、国内外知名康复专家学者、康复产业企业家参加演讲,并吸引了约600名康复业人士出席。
本次大会主席、大会主委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组长杨芳教授表示,康复教育触及康复学科的方方面面,涵盖全人、全程、全生命周期,康复教育也不仅仅是学历教育,进入临床工作后更需要长期的继续教育。
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社区健康联盟浙江分盟、上海交大国家健康产业研究院浙江研究分院成立仪式,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聘任仪式,以及中国母婴大健康产业联盟——走进浙江启动仪式、全国首家《康复护理员培训指导丛书》、《健康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编委会成立仪式和浙江省康复教育摄影大赛颁奖等系列活动。
“好好休息”和“早日康复”没有关系
高血压能不能做康复?患了肿瘤能不能做康复?“伤筋动骨100天”,骨头还没长好,要不先别做康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李建华在临床工作中,总会碰到患者来咨询此类问题。
“实际上,康复医学是一门以功能为导向的医学学科,关注的是疾病所造成的功能障碍,而非疾病本身。”在李建华主任看来,康复医学强调积极地适应,即患者必须主动参与,促进功能的恢复。
所以,“好好休息,祝您早日康复!”这句问候患者的常用语带给人很大的误区——康复不是疾病的自然恢复,休息本身也不能带来康复。
既需要“医”,又需要“养”的Patient Voice(倾听患者声音)
说到患者主动性,这一定程度上要求康复医学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学会如何倾听Patient Voice(患者的声音)。
会上,原英国爱丁堡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Graeme Drummona Smith教授就Patient Voice提出,“应该把接受康复的患者当成有一个有思想的、整体的人,并根据不同情境提供专业照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对于老年病、慢性病患者来说,他们的Patient Voice是既可以获取养老服务,又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不过从当前来看,推进医养结合的一个瓶颈在于——“医”由卫生系统监管,“养”则归属于民政系统,二者相互独立。任浙江大学创新院医养结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杨芳教授建议,“这一点,或许可以参考英国、美国以及我国香港的做法,设立一个兼管医疗和养老的‘医管局’。”
学科融合,已成医学科技发展的“推手”
如何更好地推进康复医学的学科建设?不能局限在一个学科,必须拓展视角,并用科技引领康复。
“医学科技将更多地得到最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众多高新技术的支持,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将更大规模、更加普遍地向医学渗透。”浙江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骆华伟在《健康大视野下医学多学科协作与交流》主题演讲中指出。
他还认为,学科融合已成为医学科技发展的推动力量,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在MDT(多学科会诊)中看到康复医师的加入。
杨芳教授表示,康复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除了“就近”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功能医学等相关学科融合,还应拓展到人文社科,包括心理学、老年学、社会医学等,形成一个“融合网络”,为全人群提供健康促进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