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嘱托造句-母亲的一句嘱托,激励他成长为今天的“雄兵”

嘱托造句-母亲的一句嘱托,激励他成长为今天的“雄兵”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1 22:39:14
阅读:

来源中国军网


叶雄兵到一线部队了解装备情况。 邵龙飞摄


母亲的一句嘱托,激励他成长为今天的“雄兵”


■中国军网记者 马嘉隆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战争尚未打响,坐在电脑前的他,就已经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了模拟预测。“给我足够的精确数据,我们可以提前模拟战争。”模拟战争,这四个字,就是叶雄兵和团队为之奋进20多年的目标。


1993年,尚在求学的叶雄兵,无意间走入了作战实验研究这个崭新领域。这些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参与了50多项作战仿真和实验系统建设,参加了30多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现实课题实验论证,先后获奖30余项。2017年,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当我按照“惯例”,问及是什么支撑他取得今日成就时,却听到了一个和“常规套路”不太一样的答案——


叶雄兵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或许还算不上一个故事,因为故事的内容,只有一句话。那年,在叶雄兵辞别家乡,来军事科学院工作前,他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安徽农民,对他说:“你现在是吃‘公家饭’的人了。端着‘公家’的饭碗,就要把‘公家’交给的事业干好。”


这是一位母亲对即将离家的游子的叮嘱,说得很朴实,没有飞扬的文采,也没有深邃的哲理。不过,这句普通的话,叶雄兵深深记在心里。


他向我进一步解释母亲的这句话:“那时候,一个农村娃能吃上‘公家饭’,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组织给你定了这个岗位,就要把这个岗位做好、做实。”


叶雄兵深入部队调研交流。 邵龙飞摄


那年,刚到军事科学院战略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叶雄兵,恰逢我军首个联合作战研究实验中心筹建。“功成不必在我,但建设实验系统必须有我。”那时的叶雄兵,激励自己日夜奋进的动力,可能真的不是为国防建设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宏伟志向”,而是一个“小目标”——竭尽所能地完成好组织上交付的任务。


组织上交给叶雄兵的任务,自然不只是上级下达的一项项课题,也不仅仅是让他参与建设我军首个联合作战模拟实验系统,而是作战实验这整个领域,领域内,都是他的“战场”。


这些年,叶雄兵从未离开过他的“战场”,他的研究,小到一个具体装备的模型,大到联合作战的模拟系统。代码,越写越长,参数,越来越多,不变的,是一种“尽心竭力”的担当——“今天的一个误差,要用未来战场的鲜血做代价。精细仿真战场,就必须让模型更完美、数据更精准。”


叶雄兵到一线部队调研并与官兵亲切交流。 邵龙飞摄


某大型系统联调中,偶尔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操作现象,虽然几次实验都没有影响到最终结果,但有“强迫症”的叶雄兵还是不放心,他带着团队成员查了两天,一无所获……为了不影响研发的整体进度,他在下班后“孤军奋战”,将几十个模块逐个筛查,依然没有发现问题……


为了一个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小“瑕疵”,把整个系统都筛一遍了,应该可以问心无愧了吧?可是,叶雄兵并未放弃。他坚信,系统偶尔会出现“反常”现象,就说明一定有问题,有问题,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夜,趴在实验台休息的他突发奇想:是不是实验程序和操作系统模块有冲突?兴奋的他重新“上路”,终于在数百万行代码的“海洋”中,找到了他要的那根“针”。


模型是作战模拟的灵魂,数据是作战模拟的血肉。作战模拟中,“靠谱”的装备数据关乎成败。那年,叶雄兵带队参加部队大型联演,他们信心满满地出征,却开局不利——部队指挥员说:“你们采用的装备数据,我们不认可!”


这次模拟中使用的数据,是团队从军区装备机关、生产厂家搜集到的“官方”数据。选用最权威的数据,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吧?一线指挥员的否定,让叶雄兵疑惑不已。


原来,由于服役时间、地理环境、保养水平的差异,每一件武器的现实数据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忽视了武器的个体差异,最终的模拟结果自然难以让人信服。


叶雄兵到一线部队调研并与官兵亲切交流。 邵龙飞摄


离演习开始还有三天时间,无辜“躺枪”的叶雄兵没有垂首顿足,在最后的72小时里,他和团队成员“背水一战”,为参演部队的每一件装备“量身定制”模型,重新采集几千条数据,抢在演习开始前调整好了系统。


“这套系统,管用!”指挥员的认可,是叶雄兵收获的最高荣誉。从此,叶雄兵带领课题组上高原、下海岛、走戈壁,实地采集、验证装备数据,从一线部队、演习靶场、科研院所采集各项装备性能参数、兵力运用等方面的图像资料和文字材料,电脑中的每一组数据、每一个模型,都是团队成员实地考察、精雕细琢的结果。


你可能以为,“尽心”这两个字,体现在科研工作者身上,把工作干得认真、仔细就够了,其实还差得远呢……


如果自己当前的学识真的无法满足科研要求怎么办?放弃,然后说一句我真的尽力了?这种“尽力”,或许无可指摘,不过,叶雄兵理解的“尽力”,却是另一种做法。


不会,还可以学!短板,只是暂时的。作战实验系统的研发,需要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和作战指挥知识,长于设计编程的叶雄兵,为了补齐短板,再次“泡”在了书海中:图书馆是他的“宿舍”,双休日、节假日是他的“学习日”。他自学了十多部作战指挥类军事理论著作,翻阅了200多种军事期刊文献,剖析了70多场现代局部战争,摘记了100余万字的学习资料……


如果说,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临时去图书馆中“突击”一下,我想大家多少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不过,你能忍受天天“泡图书馆”吗?


叶雄兵与同事研究工作。 邵龙飞摄


“现代战争,首先在作战实验室打响。”不过,要让这句话付诸实践,并不容易。军事运筹学、作战指挥学、计算机技术,这些“高大上”的学科,每一门都值得学者用一生去探索,而联合作战实验,却是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其难度可想而知。“雪上加霜”的是,叶雄兵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军事科研人员必须准确把握军事科技发展大势,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研究未来战争。”


“了解前沿科技,研究未来战争。”说起来简单,其中的辛酸实难道尽。不过,叶雄兵办公室中的六个书柜,或许能勉强向我们展示这些年叶雄兵的学习“成绩”。他的办公室中有满满六个柜子的书,要搬家时,这些书可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他的学生生怕把这些书给弄乱了。不过,叶雄兵对此倒是很放心,因为这些书都是他的“宝贝”,他对每一本书都了如指掌,看到封皮,就能知道这本书的内容。而每当有人想来借书时,只要说出自己想要查阅资料的大概方向,叶雄兵总能准确地说出,相关书籍在第几个书柜、第几排,甚至是第几本……


常年的钻研,让叶雄兵和他的团队在作战实验研究领域中始终走在前面。这样的态势,有着很大的“优势”,最起码课题结题的时候压力会小很多,甚至有时,都不必拼尽全力。


那次,团队花大气力构建的一个模型系统已达到了设计标准,可是叶雄兵却并不满意,甚至将之一票否决!原来,该系统将一些关键作战参数作为固定数值封装在程序中,虽然达到了设计指标,但限制了实验区间和精度,也不利于系统的后续升级。


这套系统,从现行的标准上来评判,毫无问题。不过,在叶雄兵看来,没有做到自己能做的极致,就是最致命的问题。“系统不是用来评奖的,必须拿出我们最高的技术水平。”或许,从他踏入军事科学院那天起,心中仅剩的想法,就是把任务完成好、完成得再好一点。剩下的,无关紧要了。所以,这些年,他拼了命地“冲锋”,评奖、晋职时,却又总是默不作声。


叶雄兵与同事研究工作。 邵龙飞摄


当你竭尽全力冲刺的时候,可以跑100米、200米,如果你的意志力足够顽强的话,也许你能坚持1公里、2公里,可是,你又能冲多远?“尽心”这两个字,真的能让人无极限地走下去吗?


“人力有时而穷。”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放弃的借口,对叶雄兵和他的团队来说,或许是另一种解释——真的干不动了。为此,叶雄兵经常劝他的团队成员:“不欢迎无节制的加班,你们要为强军事业健康工作50年!”这也是这次采访中,他说的最像“口号”的一句话了,不过,这句话,在叶雄兵的团队里,真的没什么人放在心上……


每逢有重要科研任务,凌晨两点、凌晨三点,实验室中的灯一直是亮着的。每当叶雄兵想把熬在办公室的同事“赶”回家去时,得到的答案,大都是:“叶主任,你别管了。这个事我要不解决掉,我晚上睡不着觉。你放心,我加班不会影响我白天的工作。”


其实,在工作进度方面,叶雄兵又怎会不信任自己的团队!他所担心的,是同事的身体。而同事们的共识则是:“老叶的身体,不能再加班了。”的确,尽管叶雄兵一直在向同事们宣传他的“可持续科研”理念,不过,实验室夜晚亮起的灯光下,总会有他的影子……


叶雄兵的身体,真的不太理想,年过四十,左肾就长了一个恶性肿瘤。更令人“愤慨”的是,确诊当天,他偷偷回到实验室。十天后,当上级交付的科研任务顺利完成后,他才再次回到病房接受手术,把长有鸡蛋大小病灶的一侧肾脏切除。


叶雄兵近照。 邵龙飞摄


万幸的是,这些年叶雄兵的身体恢复得还算不错,不过我还是对他的“任性”表示了担忧。而他却对我说,他不过是把手术延期十天而已,没什么的。然后,他主动和我聊起了他的老师。


他的老师江敬灼,是军事科学院原军事运筹分析研究所所长,我军作战实验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拓荒的路上,总是遍布荆棘,甚至洒满鲜血。


那年,江敬灼也被查出得了恶性肿瘤,可是正值某大项规划论证的关键时刻,任务纷杂,哪有时间做手术啊?更别提住院的事了。“等忙过这一段吧……”其间,江敬灼已经开始尿血,不过,他早已顾不得这些“细枝末节”,任务一个接一个地来,真的脱不开身,等到终于能歇一歇的时候,时间已过去了三个月。


当然,江敬灼的身体恢复得很好。在集体采访中,他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完全看不出曾得过一场大病。或许,也正是老师的“例子”,给了叶雄兵“信心”——“老师为了工作把手术延期三个月,我这十天不算什么!”


王国维在论及治学之道时曾比喻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于军事科研工作者而言,科研的路,恐怕还不仅仅是衣带渐宽而已,恐怕只有“虽九死其犹未悔”能勉强概括一二。


为什么只是勉强?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江敬灼、叶雄兵,还有原联合作战研究实验中心那无数深夜鏖战在实验室中的身影,何惜九死?不过,他们恐怕不会在夜深人静时拷问自己的内心:这么拼到底值不值!没有问,自然也就没有了答,自然也就谈不上值与不值、悔与不悔。


十九大召开期间,曾有人问过叶雄兵:“对你而言,生命与使命究竟哪个更重要?”叶雄兵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才回答道:“我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我是一名军事科研战线的战士,我理应尽全力推动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为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叶雄兵近照。 邵龙飞摄


这句话可能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不过仔细想想,这句话也不过是当年叶母嘱托的“升级版”。其中的意思,还是“端着‘公家’的饭碗,就要把‘公家’交给的事业干好。”


那一年,20出头的叶雄兵来到军事科学院,不知不觉间又过了20多年。这些年,联合作战实验室从无到有,叶雄兵也从一个刚出校门的“新人”,成长为在联合作战实验领域内的“大牛”,其间的风雨可想而知。然而,当被问起“生命与使命”这种“哲学”问题时,第一时间映入他脑海的,还是临行时母亲的嘱托。


当然,叶雄兵从未独自前行,因为他身前有师长,身边有战友,身后有家庭。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着同一个梦想,不过,这些年,在家人的默默支持下,在老师、领导的言传身教下,他和战友们并肩奋战,一个个“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被攻克,一项项实验成果被应用到部队,于他们而言,足够了。


“联合作战实验系统是一代代军科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老一辈科研人员和现在的领导、同事共同努力研究的结果,我只是有幸参与了这项工程的部分工作。”叶雄兵对记者的描述总是字斟句酌、严谨客观。


初入军科的叶雄兵,想的是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好;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的叶雄兵,想的还是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好。


母亲一句简单的“端着‘公家’的饭碗,就要把‘公家’交给的事业干好”,让叶雄兵从此心无杂念、尽心竭力。其实,严格地说,叶母的这句话并不简单,因为,这直白的文字中,隐藏着一心之“诚”、尽心之“忠”,那是一种不灭的强大力量……


(李金海、邵龙飞参与采写)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