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朱自清背影经典句子-朱自清《背影》背后的故事,朱父看完后却含笑而逝

朱自清背影经典句子-朱自清《背影》背后的故事,朱父看完后却含笑而逝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6 04:04:43
阅读:

他的《背影》《悼亡妇》,被称“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他的《荷塘月色》和《春》,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他选“自清”做名,勉励自己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1948年的今天(8月12日),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逝世。


由黄汉昌编著的《清贫与执着:朱自清传》(中国文史出版社)便提到了朱自清那篇著名的《背影》背后的故事。1928年,朱自清父亲朱鸿钧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诵读时,朱鸿钧的两眼老泪纵横,手不住地颤抖,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射出光彩。他明白了儿子读懂了自己过去的关心,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他谅解了儿子。从此父子矛盾得缓解并消逝。




朱自清自从记事以后,对父亲朱鸿钧恩泽感受很深。特别是父亲给他讲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动人故事,他一辈子未能忘记。


1916年,朱自清考取北大预科,含泪告别了生活13年的扬州。他像只雏鹰,刚在蓝天展翅高飞,而摆在他面前的是他家的经济状况不佳,对他这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家里生活日渐艰难,是在奶奶去世后。那时,父亲在徐州卸职后,一时没有新的工作,朱自清对生活捉襟见肘的父亲印象最深,感受也很深。


为了生活,朱鸿钧办完母亲的丧事后打算到南京谋事。正好儿子朱自清回北京念书,于是决定同行。


朱鸿钧虽然经济状况不好,但爱子心切,唯恐儿子抵不住北方的风寒,特别为他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


到了南京,朱自清因有朋友约去游逛,逗留了一天。第二天,因去北京的火车是下午,所以上午必须渡江到浦口。因为父亲事忙,说定不送儿子,让旅社一个熟识的茶房陪他去。但他仍不放心,向茶房再三嘱咐,对细枝末节甚为在心。临走时,父亲还是怕茶房办事不妥帖,仍放心不下而踌躇着。


其实,朱自清到北京也来往了两三次,没什么要紧的。踌躇了一会,朱鸿钧还是决定自己送儿子去车站。朱自清劝父亲不必这样,尽管劝了两三次,他仍坚持说:“不要紧的,他们去不好!”


父子俩过了江,进了浦口车站,朱自清便忙着买车票,老人忙着照看行李。因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花点小费才可过去,父亲便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正好朱自清买票转来,见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觉得自己非插嘴不可,但见父亲把价钱讲定了,只好让父亲忙着送上车。


上车后,朱鸿钧给儿子选个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朱自清便将父亲做的那件紫毛大衣在座位上铺好。眼看父子要分别了,但朱鸿钧仍向朱自清嘱咐个没完,如在路上要小心,不要受凉等等。他又托茶房好好地照应,“托他们?”朱自清心里不禁暗笑道:“可他们只认得钱!”


朱自清见父亲仍不放心自己,心里暗暗笑他迂,自己都是20岁的人了,难道还不能料理好自己么?于是说:“爸爸,你走吧。”


朱鸿钧往窗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不要走动。”


朱自清从车门看到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在那儿等着顾客。父亲走到月台那边,须穿过铁路,而铁路两边的月台却很高,他得从铁路这边的月台上跳下去,过铁路后,又要爬上那边的月台。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本来朱自清不让父亲去的,觉得自己去好,可老人不肯,便只好让他去。




朱自清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地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路,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两只脚下再向上缩,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看到父亲沉重的背影,朱自清眼泪很快流了下来,他怕父亲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赶紧拭干眼泪。再向外看时,父亲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路时,他先将橘子放在地上,自己慢慢趴下后,再抱起橘子走。到了这边,朱自清赶忙上前去搀扶。回到车上,朱鸿钧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儿子的皮大衣上,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朱自清从车厢里将父亲送了出来,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儿子,说:“进去吧,里面没人。”说着,下了车厢。朱自清只好停步,目送急步离开车站的父亲,正好看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再也找不着了,便来到车里坐下,眼泪忍不住又来了。


谁知后来,父子俩因经济拮据而出现不愉快的事情。


朱自清教书后,他有了收入,理所当然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朱鸿钧为了确保家用,甚至控制了儿子对自己工资的支配权。特别是在1921年暑假期间,朱自清在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时,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他每月的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


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的发源之地,即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的思想早已受到民主与独立精神的洗礼。父亲这样的做法让他很生气。他生气不是不肯补贴家用,而是对父亲越过自己,直接领走薪水,使自己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这种封建式的专制,让他难以接受。


作为父亲,朱鸿钧对儿子的态度也一时难以接受。养儿防老,这是天经地义。自己曾用尽全力供养儿子读书,他现在是羽翼丰满的雏鹰,在反哺风烛残年的老鹰时,却遭到“雏鹰”的反抗,他也想不通。


父子各自有理,这样一来,使矛盾激化,一个月后,朱自清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朱自清虽然自由了,可由此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梗阻”。


1925年,朱自清由俞平伯推荐,到清华任教。10月,他接到父亲寄来的信,灯下细读,哪怕是老父亲在信中向自己诉说苦衷,字里行间,他也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看到这里,朱自清深为感动,不禁悲从中来,流下泪来。他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种种疼爱,自己却感受不深,非常后悔。特别是想起8年前,父亲料理完祖母的丧事后,与他同车到南京,在浦口车站,他老人家给自己买橘子时,蹒跚地走过铁道,两手上攀,两脚下上缩,那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上攀的样子的背影……


正是亲情所致,使朱自清强烈地感觉到,心里的话不吐不快。他含着泪水,饱含真情地伏案奋笔疾书,写下了名篇《背影》。


1928年秋日的一天,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到开明书店寄赠来兄长的散文集《背影》时,高兴地把书送到二楼父亲的卧室,让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


此时,朱鸿钧已经行动不便,他激动地捧着书,把身子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镜,用颤抖的手揭开书,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诵读中,朱鸿钧两眼老泪纵横,双手不住地颤抖着,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射出光彩。他终于明白了,儿子没有忘记自己过去对他的关心,他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现在,他终于谅解儿子了,从此父子矛盾得缓解并消失。


1945年4月6日,朱自清在联大昆明北食堂参加学校外语系主办的诗歌晚会,他和闻一多、浦江清、李广田、冯至等人都是主讲人。谁知过了几天,即4月9日,扬州老家传来噩耗,父亲朱鸿钧去世了,终年76岁,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


来源:第一读者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