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诸葛亮的成语-该成语原指贫瘠之所,诸葛亮提及的却是个国家

诸葛亮的成语-该成语原指贫瘠之所,诸葛亮提及的却是个国家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6 12:47:36
阅读: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蜀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 诸葛亮针对国内南中地区数年的叛乱,发动了南中之战,历经半年,于当年秋天结束。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实现了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已经提出的战略构想,同时在消除了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之后国内局势动荡的不利局面,对实现蜀汉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也为几年之后的北伐战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南中之战的胜利,也是诸葛亮时代的正式开始。在这场战争中,无论从战略决策、战役准备、战术实施都显示出高超的技巧。



战后,诸葛亮开始积极筹划北伐。蜀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这便是著名的《出师表》。诸葛亮在《出师表》是这样回顾南中之战和自己的下一步打算的: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本文所介绍的成语就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文中的“深入不毛”后来演变为“不毛之地”,成了一个成语。按照一般的解释,不毛指的是贫瘠之地,而在《出师表》中,不毛却有着特殊的含义,指的是诸葛亮南征时经过的一个地方。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后主刘禅即位后,蜀汉人心未稳,雍闿、孟获叛乱,危及蜀汉政权。诸葛亮要实现“思惟北征”一统汉室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进行南征,平息叛乱。蜀汉建兴三年春,诸葛亮调集兵马,向南中进军。到是年秋平四郡。



这里所指的四郡,即:益州(郡城在今云南晋宁县东)、永昌(郡城在今云南保山市)、牂柯(郡城在今贵州福泉县)、越巂(郡城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四郡。这四郡是不是“不毛之地”呢?据《华阳国志·南中志》介绍:益州郡素有“盐池田鱼之饶,金银畜产之富”;永昌郡又是“金银宝货之地”;《后汉书·西南夷传》中也提到:到这四郡做官的“皆富及累世”,有的甚至“富及十世”。可见南中地区显然不是不毛之地。如果把《出师表》中的“不毛”解释为贫瘠之地,肯定是不确切的。



既然如此,“不毛”到底指哪里呢?有人推测是指缅甸东北部地区。因为该地区就是三国时的永昌郡辖地。永昌郡,原为哀牢国地,东汉时期置郡,所辖地包括今天的云南西部及缅甸东北部,是当时西南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雍闿、孟获叛乱中心,诸葛亮对这样的战略要地当然不会放过,很有可能到过这里;其次,印度古代梵文称缅甸为“缅玛”,缅甸语自称为“不毛”,故此英语译作Burmd,即“不毛”。


因此,诸葛亮《出师表》中“不毛”,可能指的就是永昌郡的今缅甸东北部地区。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