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朱自清美文----《荷塘月色》有多美,你知道吗?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朱自清美文----《荷塘月色》有多美,你知道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6 14:18:43
阅读:
(一) 品 赏

创意精妙的“青雾”


《荷塘月色》第五段是写月色的精彩段落:“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上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就像笼着轻纱的梦。”面对这虚虚实实、朦胧梦幻、勾人心魄意境,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泄”、“浮”、“洗”、“笼”四字的精彩传神,其实,“薄薄的青雾”一词中的“青”字,一反常态,别出心裁,同样令人叫绝。


从生活常识知道,雾是白色的,怎么变成了“青”(绿色)的呢?仔细品味,方知其妙。原来,作者把清辉、白雾、荷叶交糅在了一起:那“流水般的月光”渗透“薄雾”,泻在绿色的荷叶上,这绿色再反射在白雾上,白雾便泛出了一抹淡淡的绿意。于是,月光、雾气、叶色交相辉映,一道朦胧迷离、缥缈深邃、亦真亦幻的独特景致在作者笔下便生成了。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了“薄薄的青雾”一句,那种神秘缥缈、朦胧梦幻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如果没有了“青”字,整段景色便失去了一抹生机和灵性。这一“青”字,使作者在着意写月色的同时,又没有脱离荷塘这一特定的环境,从而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不露痕迹的融合在了一起。


不止于此,“薄薄的青雾”,还营造出了“荷塘月色”烟雾弥漫、渺茫隐约的“仙境”意味,这一“梦幻”意境,不正隐含着作者对“真实”世界的不满与逃离吗?可见,在表现作者“超然”现实的主观情思上,“青雾”一词同样功不可没。


意蕴丰厚的“带门”


《荷塘月色》首段的最后一句“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中的“带”字,乍一看,平淡无奇,然而,若从上下语境、全文感情基调以及首尾呼应上着眼品味,即可发现作者匠心独运,意味深长。


从客观语境上看,作者想出去排遣一下“颇不宁静”的心绪,当时,月光如水,柔和淡雅;孩童欢闹,声渐湮灭:周遭一片寂静。爱子闰儿即将入睡,妻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


从主观语境上言,虽然“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面对如水的月光,淡雅的静夜,作者的心情也不可能是很“激越”的,而应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于是,“带”这一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的动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


从文章的首尾呼应上看,首段是“悄悄地”“带”上门出去,尾段是“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带”一“推”,一样的“静悄悄”,一样的“轻微微”,外写了客观情境的不允许发出“些微”的响动,内写了作者主观世界“热闹不起来”的“不宁静”和“郁闷”,两个很平淡、很生活化的动词中给我们“泄露”出了作者内在的“情思”:“带”上门出去,是告别了一个令他“惶惶然”、“不平静”的现实世界,迈入了一个使他无牵无挂、幽静安宁的理想世界。“推”门进来,则写出了作者的理想世界,其实只是一场短暂的“梦”,他求来的安宁只是一种刹那间的暂时的忘却。如果说作者离家时的“带”,还有一点对理想世界的“憧憬”而略有“轻松”之感的话,那么,作者回家时的“推”,那是何等的无力、何等的无助,何等的无奈! 两个动词,凸显了作者追求“宁静”复“不宁静”的心路历程,微妙而又深切地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却又无法超越现实的苦闷心情,极富表现力地显示出了作者灵魂挣扎的凄苦。一“带”一“推”,前呼后应,浑然一体。


“带”,不能换成“关”。因为“关”用意太重、声音太响,这声音将会破坏那宁静的、柔美的、富有诗意的月夜;也会破坏作者那富有诗人气质的“淡淡的忧愁”的心境。


“带”,也不能换成“掩”。表面上看,“掩”字也有“轻轻地”“慢慢地”等意思,似乎和文章语境很“合拍”,再一看,“掩”的主观意识性很强,是“刻意”的行为,和作者出门时的“淡淡的”、“随意的”心境“相忤”。再者,“掩”门往往带有“回转身”关的意思,这样反映出的是:作者家的门很可能是向外开的。诚如是,则尾段中的门就不是能“推”进去的了。“推”门就得换成“拉”门了。


一个意蕴丰厚的“带”字,有力的说明,锤炼文字,实际上是在锤炼思想和情感。“炼字”,其实是在“炼意”、“炼情”。


新颖形象的“田田”


学了《荷塘月色》,让学生用“田田”一词造句,有的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


堤岸上的垂柳长着田田的叶子,随风摆动,婀娜多姿。


眼前,一大片长着田田叶子的水稻,绿油油的,十分喜人。


错误是明显的,可怎么给学生讲呢?经过一番思考和翻阅资料,有了以下的师生问答。


师:为什么“田田”能修饰“荷叶”,而“田田的柳叶(稻叶)”却横看竖看都觉不妥呢?难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是病句吗?


生:……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荷叶和柳叶(稻叶)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生:荷叶是圆形的,而柳叶(稻叶)是细长形的。


师:那么“田田”和圆形的荷叶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一番思索后,有人说出)“田”字的字形有点像荷叶。


师:(出示古“田”字的写法)原来,作者用“田田”来修饰“荷叶”,是一种“舍义取形”的“形饰”手法。如古乐府《江南曲》中就有“莲叶何田田”的名句。


师:(进一步引导)原句改成“圆圆的叶子”行吗?


生:不行。“圆”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田”具有“象形”特点,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回头品味“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话,倍感“田田”一词贴切传神,文采斐然。满塘荷叶无穷碧的美景跃然眼前。


(二) 指 瑕

多余的“好久”


《荷塘月色》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笔者以为,“好久”一词多余。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中,“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时,“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说明,妻当时并未入睡。


“我”离家出门后,一直在荷塘周围漫步、徘徊,赏景遣闷,未曾回家。妻何时入睡,睡熟多久,不可能知道。故“妻已睡熟好久了”一语前矛后盾,于理不合。


有因于此,原句可去掉“好久”,改成“妻已睡熟了”,才合情合理


语文新思维(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0)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