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这可以算是三十六计中最为经典的一幕了吧!这种用心理来判断和保全自己实力的战术,更多的也就是一种“赌博”了吧!但偏偏,你我都知道,这场战术的实施还是成功了。当时司马懿带领着魏国的大军真的可谓是兵临城下了,但是,面对淡定的诸葛亮,以及城门大开的局面,司马懿选择了撤军,以防止中了诸葛亮的套路,但他不知道,这次退兵才是真正的中了计。
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一场空城计中,真正让司马懿觉得应该撤退的,究竟是什么?是城门大开,农夫淡定的扫地吗?还是城楼上那个正在抚琴让众人安心的诸葛亮,亦或者是侧立在诸葛亮旁边的那两个小书童。这些都是呈现在司马懿眼前的景象,那究竟是哪一个让司马懿最终选择了放弃继续自己的进攻呢?
其实,在我看来,真正让司马懿觉得这其中必定有埋伏的,其实是那两个小童。说到这个,我们就必须来谈一谈这个空城计中的三组表演人员。第一组,那必然是绝对的中心位诸葛亮了。但是,诸葛亮是谁,他既然设下这一个空城计,就摆明了想要利用这个技巧逼退司马懿。那他就必须表现出淡定和波澜不惊的样子。这个样子对于诸葛亮来说,想要做出来,其实也不这么难,只要想做,那必然是可以的。所以,诸葛亮是最猜不透的,也是无法给司马懿信号的。
再来说,楼门口扫地的都是由士兵假扮的农夫。对于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士兵来说,他们应付眼前的场面,自然是不虚的,所以,他们冷静的打扫着自己的城门下,好似这面前的大队敌军不过是他们笤帚下的灰尘而已。可以说,司马懿想要从他们的身上看到这个计谋的真相,那也是不能的。所以,他只能是看向这两个小书童。
但是,这两个小书童的表现,恰恰让他觉得这其中有诈,不能进攻。按理说,小书童是没有见过多少大世面的,而且年纪还小,是最容易泄露自己真实感情的存在。但偏偏,跟在诸葛亮身边的这两个小书童,那胆子不是一般的大。他们不仅仅是表现非常淡定,更是给司马懿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这城内有埋伏,所以他们一点都不慌,还隐隐的有些自信。
所以说,这些人给司马懿传达的信息是有误的,如果说在诸葛亮的脸上,司马懿瞧不出一个所以然,那这些人,尤其是露脸的书童,是最能够表达感情的。但是,他们都无动于衷,所以,司马懿相信,这其中有埋伏,于是只能是选择离开。